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贵州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贵州省“十三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06 10:10:02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依据《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本规划所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列入国家、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指南,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风险、高效益等特征,能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产业。

       二、“十二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大幅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围绕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突破了 242 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了 175 项技术标准,实现了 148 项重大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催生了大数据应用、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反渗透膜、湿法净化磷酸、无水氟化氢、碘、高强韧铝合金、航空发动机高端锻件、无人机、极地全地形工程车、电动汽车组件、高端紧固件及精密微特电机、中高压开关、数控磨床等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部分技术和产品出口欧洲、东南亚及非洲地区。
       “十二五”期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 382 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 5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17 家。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企业 524 家,其中创新型领军企业 22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82 家、科技小巨人成长企业 190 家、科技型种子企业 169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61 家,成为推动我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27%,2015年达到 2820.82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由 2010 年的 41.61%提高到 2015 年的 49.94%,增长8.33%。截至 2015 年,全省累计有效发明专利 5428 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55 件。
       2. 产业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我省形成“1+7”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获批建设,贵州科学城基本建成;建设 4 个省级以上高新区,高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贵阳国家高新区在全国 115 个高新区中,排名从 62 位提升至 43 位,上升 19 位;建成 10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13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步形成贵阳、遵义、福泉 3 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贵阳、遵义、安顺 3 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贵阳为中心的“环贵阳医药产业带”。高新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作用进一步增强,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优质轻工产品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3.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1 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436 项。建成平塘大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主导的“云上贵州”平台上线。首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 1.1 类化药新药“替芬泰”获临床批件;高温合金钛合金环锻件精密轧制技术、航空发动机机匣整体制造技术、高温合金环件微应力制造技术、航空发动机难变形材料复杂截面环件近净成型技术居全球锻造行业领先水平;极地全地形工程车居全球领先水平;高选择性纳滤膜、抗污染超滤膜、高性能海水淡化膜、高通量反渗透膜、高性能反渗透膜、湿法磷酸提取无水氟化氢、碘等产品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
       全省现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8 家,院士工作站 59 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55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8 家。“国家铝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化学电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新成立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贵州射电天文台、贵州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核桃研究所、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推进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贵州医科大学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4. 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累计对 300 余家企业 1488 个项目进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技术鉴定,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减免企业所得税 11.04 亿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减免企业所得税15.06 亿元,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形成以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全省 300 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实现专利权质押贷款超过 15 亿元。大众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截至 2015 年,已建立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22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大学科技园 6 个,其中国家级 2 个。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304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 904 家,从业人员 1.7 万人,毕业企业224 家。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25 家,其中国家级 6 家,入驻创客团队 251 个。规划布局 131 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国家级7 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研发投入不足
       2015 年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0.6%,比全国 R&D 经费投入强度 2.07%低1.47 个百分点;我省有 R&D 活动的企业数在西部 12 个省份中排第 8 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排第 7 位,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排第 6 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2. 产业规模偏小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仅占广东省 5.3%、江苏省 4.7%;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在西部 12 个省份中分别排名第 7、第 8 位。
       3. 区域发展不均衡
       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 49%,遵义市占比为 15.6%,其他市(州)占比均低于 10%,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均较大,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各地未形成具有自身产业特点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4. 高端创新要素缺乏
       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较少,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集团企业、规模企业较少,高水平专利和技术成果较少。

       三、“十三五”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机遇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创新、融合创新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与金融、商业模式的紧密融合成为产业生态演变的重要推力。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与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趋势并存,各国全力抢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中国制造 2025》,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宝贵的契机。
       (二)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全国各省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传统优势产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改革任务紧迫艰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较大挑战。
       此外,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周边五省区市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强,政策资源优势明显,我省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资金、技术竞争,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我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资源短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和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实施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区域科技创新差异化发展战略,统筹产业区域布局,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为我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 创新引领。坚持以改革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着力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加快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和应用新模式。
       —— 协调发展。构建产业协调发展机制,着力强化发展统筹,强化部门协同,注重省、市(州)联动,注重财税、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的衔接配套;建立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引导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特色发展。
       ——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推动资源利用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和产品绿色化,着重突出科技创新在发展绿色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的关键作用。
       —— 开放合作。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开放带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粤桂黔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跨国企业的合作,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 融合共享。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推动产业间跨界融合发展。加强省级以上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规划的衔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贵遵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带;创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贵州射电天文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新增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专利,制定一批技术标准,打造一批高新技术知名产品和品牌,引进和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孵化平台,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高新技术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2. 具体目标
       到 2020 年,新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20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70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 5000 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 40%以上,新增 5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 5 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各市(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覆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 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 4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 30家。

       五、重点任务
       (一)着力统筹产业布局,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1.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关注可能引起现有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颠覆性技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重大产业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重点)项目,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获得一批核心专利,制定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聚焦我省煤炭、电力、烟酒、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 9 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产业渗透、融合、改造、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和信息化新技术创新转化,加强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优质轻工产品基地的建设。推进科技服务业科技创新 。在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方面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培育和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互联网+”与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服务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催生科技服务新业态。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重要产业载体,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模式多样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和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引导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链条完整、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
       2. 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区划
       根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求牵引、重点跨越”的原则,立足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依托“十二五”期间构建的园区、基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区,突出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产业化基地的功能区优势和特色,推动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向功能区聚集发展。
       推动形成以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为核心,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黔东南州等其他市(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
       在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六盘水市、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拓展区;在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贵安新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在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拓展区;在贵阳市、遵义市布局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在黔南州、铜仁市、安顺市、黔东南州打造新材料产业拓展区;在贵阳市布局节能环保产业核心区,在六盘水市、毕节市、遵义市打造节能环保产业拓展区;在毕节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布局新能源产业;在贵阳市、毕节市、遵义市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区,在铜仁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拓展区;积极推进我省各市(州)煤炭、电力、烟酒、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等 9 大传统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3.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及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在全省遴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企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平台搭建等手段,支持其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通过差异化服务,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支持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发展规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并购、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国外申请专利,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二)着力建设产业载体,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
       1. 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能力、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助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的排位跃升。加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数博会、贵安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推进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数据铁笼”工程研究中心、大数据指数重点实验室、省块数据理论创新研究基地建设;把握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产业变革新趋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攻克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推进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产业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突破制约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2.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园区 ) 建设
       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在全省9个市(州)推动高新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创新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以高新区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将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相结合,重点在高新区实施一批重点工程、落实一批重大项目,调动地方政府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支持贵阳国家高新区扩区调位、两区统筹建设,推进安顺国家高新区建设,推动遵义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支持铜仁高新区加快发展,支持六盘水市、毕节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建设省级高新区。继续支持在有条件的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区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研发平台、高端人才创业园。继续支持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聚集区。支持条件成熟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申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继续促进园区升级换档。集中资金支持,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和市场化运作,促进产城互动。重点扶持千亿级园区上台阶、上水平,百亿级园区上规模、上档次,民营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做特色、出亮点,扩区升位一批、培育壮大一批、差异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主导产业突出的园区,促进园区梯次发展、规模突破、产业突出、效益凸显,把园区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集聚生产要素、发展区域经济、带动创业就业的有效抓手。
       3. 推进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
       建立以产业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产业技术生态体系为依托,以重大专项和重大平台为支撑的新型协同创新的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领军型大数据企业,积极申报块数据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一批大数据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大数据技术创新平台,深化块数据理论、技术应用研究,突破一批大数据、云计算关键技术,打造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国数谷”。
       推进贵阳块数据城市建设,推进大数据商用创新、政用创新、民用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民生服务水平。夯实试验区科技、人才、金融和安全支撑,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在试验区加快集聚,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推动试验区成为我国大数据创新要素重要集聚地和大数据原创技术应用创新重要策源地。
       (三)着力推进创新创业,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
       1.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构建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主动服务,合理布局,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已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开展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工作,择优支持。
       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科研机构;支持省属公益科研事业单位通过科研事业编制统筹使用等方式,加快建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转制成为新型科研机构;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出资共建股份制新型科研机构。
       2. 完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建立军民科技信息交互长效机制,推进军民融合信息交互共享。发挥军民结合专项资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引导企业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和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军工和地方科研生产试验设备设施资源共享,推动军地需求对接。促进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定期发布军民结合研发技术目录,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围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无人机、燃气轮机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科技需求,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民参军”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零部件配套和维护维修。开展军工企业“内部众创”试点,支持军工企业科技人员携带非涉密技术成果到地方从事成果转化产业化活动,为军工企业提供外包服务。依托有资质单位建立军民协同创新孵化器,组织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推进国防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依托贵阳、遵义、安顺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和军民融合产学研示范基地。支持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等重要载体坚持军民融合特色,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示范区。
       3.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孵化体系
       推动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重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各类服务要素入驻。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
筹支撑平台,发挥大数据、“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与大中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相融合,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线上与线下协同创新创业格局。统筹推进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条,推广孵化+创投的科技企业孵化模式,提高孵化器孵化能力,推进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器建设。构建大众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网络。围绕高端创新人才来黔创业、在校大学生创业就业、黔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等主题,集中建设一批区域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集中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加强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政策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业者网上互助交流社区,以大数据为主要依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
       1.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支撑
       加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的研究,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推进大数据立法进程,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加快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机构分类发展、鼓励政府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产品、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科技服务市场化等政策文件,制定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各类后补助政策,加强后续管理和跟踪服务,引导企业参与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培育遴选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我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项目为抓手,有针对性的培养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专家;探索“人才+项目+团队”“人才+基地”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我省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数字化教育培训,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培养跨界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完善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
       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黔创新创业,鼓励全省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丰富人才培养引进载体。
       3. 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放合作
       深化国际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全面提升贵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等“1+7”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并购、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外商在黔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产业,鼓励国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在黔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
       深化国内合作。推进我省与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部委和科研机构的会商合作,推动会商任务项目化、实物化落地。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强与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素对接,跨地区开展技术合作,吸引发达地区各类研究院所或大企业到我省设立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六、重点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推动富士康绿色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数据中心,中电贵云数据服务科技园、华为云数据中心和贵安超算中心建设,以应用为核心,以安全为保障,以产业化为重点,围绕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开发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产品及服务,逐步形成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全服务链,打造全国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创新中心,全力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
       (1) 大数据核心业态 。发展大数据存储,建设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云存储服务;发展大数据采集,丰富数据资源种类;发展大数据加工与分析,加强数据清洗、脱敏、建模、分析等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发展数据运营服务,基于“云上贵州”系统平台,鼓励企业基于数据进行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大数据安全产业,重点发展网络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安全终端和芯片等产品与服务;培育大数据交换交易产业,重点培育多种数据交换交易品种,健全大数据交换交易规则;发展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与智能决策控制等大数据人工智能业。
       (2) 大数据关联业态 。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教育多媒体机、北斗终端、医疗健康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产品,率先打造贵阳、遵义、贵安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研发,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推动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提升智能终端本地配套能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数据处理、工程技术、文化创意、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及呼叫等服务外包,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推进贵阳、遵义和毕节等地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等产业发展,依托贵阳、贵安、遵义等地软件产业园,发展壮大一批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发展电信、广电增值业务;发展北斗位置服务应用,建设贵阳、贵安、遵义等地北斗产业园,打造北斗产业集群。
       (3) 大数据衍生业态 。发展农村电商、社区电商、行业电商、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电商大数据分析等产业;发展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网络股权众筹、互联网信贷、互联网支付、大数据网贷、大数据信用、数据资产质押、大数据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新业务;发展货运互联网、智慧物流云、物流物联网、物流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发展医疗健康云、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健康、健康医疗大数据、医药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智能医疗设备等产品和服务;发展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和工业大数据应用等业态;深化智慧旅游云应用,建立互联网旅游信息发布、沟通、交易、支付和积分平台,发展导游机等智慧旅游终端,加快培育和布局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农业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农户信息化综合服务、农业云、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发展智能电网、智慧矿山、智能分布式能源、能源大数据等业态。
       2. 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乌当、花溪、修文、息烽、西秀区、红花岗、龙里、大方等医药工业园(食品药品工业园),构建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重点发展医药产业,做强大健康医药产业,巩固壮大中药民族药,做大做强苗药;加快发展化学药,培育发展生物药,提升发展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拓展健康医药衍生产业。做大健康药食材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药食两用产品。创新发展智慧医疗,大力发展中药“互联网+”。打造一批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县,规划建设一批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园区)。
       3. 高端装备制造业
       依托贵阳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大力推动卫星应用,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高端基础件,积极培育绿色船舶、3D 打印技术装备、海洋能源工程装备,构建以“互联网+”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体系,促进高端装备制造向精密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备、具有军民深度融合、技术双向互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4. 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铝、钛、锰、钴、锌等金属高性能合金材料和超微细功能粉体、特种陶瓷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耐火材料、隔热材料、高纯非金属材料、超薄复合石材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功能化学制品和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等新能源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元器件关键材料、新型电路基材、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推进以贵阳市、黔东南州、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成我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与生产基地。
       5. 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产业主要涉及的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节能服务和环保产业主要涉及的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同时推进粉煤灰、磷石膏、建筑废弃物等大宗固废和其它工业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电池等再生资源利用和聚集发展。提升固废、再生资源资源化、循环化利用技术装备水平。
       6. 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加快页岩气、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清洁能源、以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装备、新能源发电、能源综合利用等,推动能源供给向多元化和清洁化转型,推进贵州智慧能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新能源集控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7. 新能源汽车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集成技术、电驱动系统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技术、能量储存系统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研发及应用示范,推进以毕节市、贵阳市、遵义市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建成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与生产基地。
       (二)传统优势产业
       1. 煤炭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开展煤炭资源的高精度勘探、煤层气储层压裂工艺、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水害防治、深井热害防治等技术攻关。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地下气化采煤技术研究。积极推广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技术。开展综采成套装备、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短壁综采装备、煤巷快速掘进与支护成套装备、矿井新型辅助运输装备、矿井信息网络自动化系统,以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及示范应用。重大事故快速抢险与应急处置技术及大型装备的研制。发展大型化的煤炭洗选技术与装备;开发高硫煤脱硫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稀缺煤二次开发利用技术,提高分选回收率;建设现代化多功能的煤炭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
       2. 电力
       推进节能环保型、经济高效型绿色电力系统的建设,推进用户侧能效管理、需求侧互动响应等技术应用,建立与电力市场新机制相适应的调度与交易平台,建成具有自愈、经济、灵活和互动特征的智能配电网,发展智能用电、微电网、智能家居等新技术,重点开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技术研究及应用,电力系统节能经济运行技术研究及应用,设备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客户服务技术研究及应用。
       3. 烟酒
       发展提升黔酒产业。着力构建以酱香型白酒为主,浓香型、董香型及其他香型白酒共存和高中低档产品齐全、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的贵州白酒产业体系。加强白酒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创新酿造工艺和技术,提升生产装备水平,优化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加快推进酱香酒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蓝莓酒、葡萄酒等非粮食原料酒。做优做强卷烟产业。围绕卷烟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混合型卷烟配方技术、烟机设备(控制)研发、特色工艺、精细化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行业技术瓶颈;通过实施产业技术改造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卷烟产业整体装备水平,降低卷烟成本,提高卷烟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贵烟”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
       4. 化工
       以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市为磷化工产业发展聚集区,重点推进新型磷复肥及功能型专用肥、水溶肥等的研究,开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等精细化、功能化、高附加值的磷、氟、碘等系列产品,开展磷矿伴生氟、碘、稀土等伴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传统磷化工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及煤电磷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以贵阳市、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大力推进焦炭、化肥、乙炔化工等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煤制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煤制天然气、煤经甲醇制烯炔及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开发煤层气、页岩气、焦炉气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展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基地建设。
       5. 有色
       有色领域重点推进清镇、遵义铝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遵义的海绵钛深加工产业,开发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高附加值钛材产品;促进黄金产业的规范、绿色、有序发展。
       6. 冶金
       冶金领域重点针对贵阳、六盘水、铜仁等产业聚集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推动钢铁业向特种钢材料转型,大力发展特钢及精品、新品,推动钢铁工业深加工。推动锰工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型。
       7. 装备制造
       以贵阳、遵义、安顺、毕节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聚集区,以六盘水、凯里、丹寨、长顺、惠水等的产业园区内的装备企业为产业新动力,着力发展新型矿用设备、高端中小型特种矿山机械、各种大中型抢险救援装备、环保节能型工程装备、大型架桥铺路装备、建筑垃圾回收破碎设备、现代农机设备、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电力装备、船舶制造、石油装备、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物流装备等装备制造业。
       8. 建材
       重点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研究与工程示范、以固体废弃物和天然石材等为原料的新型墙材和绿色建材的研发和利用;大力发展以绿色生态城市和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为示范的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研究、海绵城市建筑及相关基础设施研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相关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发展以大数据相关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镇示范研究、建筑产业工业化提升及减灾防灾、空间综合利用技术。
       9. 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
       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产品。发展调味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乳制品等特色食品工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食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加强特色产品研发,扩大优质产品产能,做精做优贵州特色食品产业。
       大力推进茶叶精制加工,形成以绿茶为主,名优茶和大宗茶并举,春夏茶并重产品结构,着力构建茶叶加工标准化体系。实施品牌战略,以“三绿一红”为重点,大力扶持壮大一批公共品牌,衍生产业链,积极发展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大力发掘民间传统工艺,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兼具地方民族特色和时尚品味的旅游工艺品,加快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三)科技服务业
       以贵阳市、贵安新区为重点区域,依托贵阳国家高新区、贵安新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平台,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科技服务业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形成链条完整、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将贵州打造成为我国西部科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地。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完善产业调度机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在战略规划、区域创新布局、重大政策安排、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的领导协调作用。定期召开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统筹科技、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与保障等部门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全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跟踪服务,对产业、企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实行特事特办,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各市(州)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
       完善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协调调度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加强产业调度,定期召开高新技术产业调度会,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各市(州)、社会各界参与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注重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能。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科技金融支持
       切实保障财政科技投入,各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完善我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无偿资助、股权投资、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格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集聚,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新业态,形成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完善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投资决策机制和评估考核办法,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综合应用“补、投、贷”等金融手段,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金形式投入、贷款贴息支持”的综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技术标准制定
       推进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加强科技重大专项和各类高新技术及产业化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推动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核心专利和专利群,推动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鼓励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参与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健全科技创新、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技术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强化强制性标准制定与实施,形成支撑产业升级的标准群。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推动军民标准双向转化,促进军民标准体系融合发展。
       (四)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评估规划实施效果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新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对各地推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工作进行统计监测,实施增比进位,提升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促进地方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建立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制度,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工作分解细化,责任落实到位,定时对规划的实施进度、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期末总结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作出评价,为规划调整和制定新一轮规划提供依据。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产业需求的新变化,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上一篇:贵州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下一篇:贵州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