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商务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贵阳市商务发展回顾一、取得成就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商务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推进和深化商务领域的各项改革,切实推进内贸流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和结构优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预定目标,对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凸显。
“十二五”时期是商务活动快速发展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内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能力显著提升。2011至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84.78亿元提升到1060.17亿元,年均增长15.4%。“十二五”期间,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1至2015年,进出口总额从376943万美元增长到912100万美元,年均增长24.72%。“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到位资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至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从27874万美元增长到92700万美元,年均增长35.04%。“十二五”期间,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企业不断增多,承包工程领域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新批境外投资备案企业44家,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为62452万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72%。
“十二五”时期是市场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的五年。“十二五”期间,城乡市场发展繁荣活跃。全市商品供应充裕,市场琳琅满目,消费旺盛,物价基本稳定。供应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商业综合体、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经营方式,促进了现代流通市场体系的建立。同时,大型专业市场培育和现代物流发展有重点突破。商贸流通业新业态发展强劲,流通行业各类新业态不断涌现。呈现出更为细分化、多元化态势。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迈上新的台阶,获批全国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全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十二五”时期是商务环境不断改善的五年。“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商务系统着眼市场秩序整顿规范,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加强零售供应商公平交易监管,加大商务执法力度,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不断改善。第一,紧盯关系人民利益和市场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不断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多部门配合,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第二,着眼建立公平有序的交易秩序,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积极开展商贸业“创文”工作。第三,围绕提升执法水平和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强化商务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整合商务执法职能,拓展执法领域,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第四, 驻点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开设审批绿色通道,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投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时期是商务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提升的五年。第一,在服务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聚焦民生,服务民生,民生保障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第二,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贵阳市城乡消费需求快速发展,2015年,贵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7亿元,出口总额504.34亿元,成为带动贵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贵州省就业情况显示:从就业人口行业分布情况看,贵阳市就业人口行业分布排在前首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第四,通过经贸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了贵阳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创业环境,提升了贵阳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二五”时期是开放平台建设不断突破的五年。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成为全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北海贵阳港顺利挂牌,畅通了面向东盟乃至世界开放的大通道。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依托,培育国家外贸转型基地2个,省级外贸转型基地8个,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从2010年的218家增加到372家。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数据博览会等一批对外开放和合作平台顺利升格并落户贵阳,成功举办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连续三年举办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有效地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电商模式”。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商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着眼未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商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结构不平衡。贵阳市的商业结构主要侧重于批发和零售行业,而住宿和餐饮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也较小。按地域分,城镇和乡村都处于不断增长阶段,但城镇比乡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要高,乡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低。
2、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实力有待提升。贵阳市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中的作用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少,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群体。商品流通网点虽多,但缺少联系纽带,供应链管理能力弱。
3、对外贸易发展质量仍需提高。外贸总量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 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外贸企业自主品牌少。
4、专业化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招商引资、对外贸易等行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引进、工作待遇、培训深造、生活保障等方面同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商务发展外部环境及影响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贸格局、产业结构、治理体系等方面将继续进行深刻调整。国内新一轮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推进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延续。贵阳市商务发展既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机遇
国际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全球新的需求增长点出现为贵阳市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发展中国家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对资本品的需求趋于扩张。这对贵阳市积极推进机械装备制造品出口和开展工程承包等提供机遇。此外,新兴经济体由于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多元化,对跨境电子商务的需求增加,这将为贵阳市出口电商提供更多机会。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继续扩展为贵阳市利用外资带来新空间。跨国公司通过FDI将自己的生产链条布局于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和不同区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贵阳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良外资。
国内宏观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深化为实现贵阳市商务发展升级版释放政策新红利。本届政府一直强调改革,把改革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与此同时,中央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秩序的重构。这为贵阳市商务发展抓住机遇、融入大局、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机。
第二,区域间产业整合和转移力度加大为贵阳市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期间,区域整合、区域协调深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东中西部区域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将加强。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也会给贵阳市商务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第三,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步伐和规模空前增大为贵阳市对外经济合作提供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这为贵阳市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提供很大的上升空间。
省内环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贵阳市商务发展提供新条件。“十三五”时期,将形成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2-3小时交通圈,构建通达全国的铁路网,城市道路与厦蓉、昆曼等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形成连接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为贵阳市发展商贸物流和对外贸易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贵阳加快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形成连接黔中经济区和周边省市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乌江航道,加快建设开阳港、息烽港,提高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完善码头、道路等航运配套设施。这为贵阳商务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第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为贵阳市商务提升提供新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贵州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有助于贵阳市商务发展以创新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商务发展结构,不断实现商务模式和业态的转型升级。
第三,城乡发展新形态进程加速为贵阳市商务发展提供新市场。“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坚决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从整体上谋划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城乡结构,城市、乡村、田园、社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贵阳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随着贵阳城市形态加快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促进产业和人口加快集聚,带来要素、资源的大量积聚,为贵阳市商务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市场。
第四,贵阳市发展的新定位为贵阳市商务发展提供新支撑。“十三五”期间,贵阳市要全力打造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独具特色的大公园。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重大项目聚焦贵阳,资源整合、规模经济、功能叠加、政策放大等效应将持续显现,为贵阳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独特优势,加速推动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面临挑战
外部环境对贵阳市商务发展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贵阳市商务走向国际市场的困难。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重新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新一轮“再工业化”。这推动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未来产业对创新要求高。在此背景下,在相关领域开展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将加大。
第二,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贵阳市商务发展市场需求压力增大。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很多企业面临着经营压力增大,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再吸引省外企业到本区域投资将面临更多困难。
第三,商务人才相对短缺给贵阳市商务发展带来新挑战。目前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创新型人才在商务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商务人才发展有很大提升,但支撑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依旧相对短缺,将会对贵阳市商务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
第四,周边城市的加速发展给贵阳市商务发展带来挤压。近年来,成都、南宁、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加快发展,争相打造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同时省内周边区域也加快发展,贵阳在发展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吸引外资、扩大外贸等领域与周边城市展开竞争,将面临较大压力。
第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给贵阳商务发展模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根本的变化是以数量赶超为主的发展阶段,转向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益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也给贵阳市商务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创新业态形式、扩大消费、促进外贸、利用外资为重点,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扮演新角色,增强开放带动力、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和民生辐射力,形成大商务和大流通并举的新格局,打造贵阳商务发展升级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把创新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商务流通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打造创新型商务经济模式,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商务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在引导商务流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紧密结合贵阳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区域市场定位和建设重点,既要突出优势区域市场发展,又要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市场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现代商务流通体系。
三、全面推进、跨越发展
根据贵阳商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认真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商业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商业发展经验,在统一规划、整体部署的基础上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商务领域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对传统商务业态的整体改造和培育新兴商务业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在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大胆破除制约发展的机制障碍,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新形势下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努力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形成对外招商新格局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实现外贸、外资、外经“三外互动”。坚持扩大对内开放,打造内引外联大平台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大开放格局。
第三节 基本定位
一、现代化都市重要支撑
对接贵阳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大数据和大生态双轮驱动,增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创新城市商务运营模式,提高商务流通发展的智慧含量和绿色成分,为贵阳市打造现代化都市提供强大的支撑。遵循国际视野和开放姿态,落实“疏老城、建新城”的战略目标,合理优化贵阳市商业布局,打造良好的商贸流通业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和国际化程度。
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先行先试,推动商务经济对外开放,打造独具特色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坚持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加快外贸、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和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四大平台”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争当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的排头兵。加快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高新区、经开区、贵阳综保区和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大力建设内陆自由港,全面确立西部特点、内陆特色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和经济加速发展“新引擎”。
三、西部区域商贸枢纽
依托全国流通大通道上的枢纽、流通节点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支点城市和西部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地位,大力发展空港物流、保税物流、会展物流和绿色物流,建设“贵阳大都市物流圈”,努力将贵阳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商贸物流大通道。抓住贵阳位于长江沿线流通大通道、沪昆沿线流通大通道和珠江西江流通大通道交通体系中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商品集散地,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东中西部联动发展。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和南广铁路、贵广铁路、云桂铁路等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面向港澳、连接东盟、辐射南亚,建设优势互补、江海联动的流通大通道。
四、省内特色产品输出中心
依托贵州省优势产品,重点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特色产品专业市场,成为省内特色产品向外辐射的物资输出中心。重点打造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贵阳大宗生产资料、贵阳国际汽贸城等大型专业市场,构建大型专业市场发展框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第四节 “十三五”商务发展指标体系
“十三五”商务发展指标体系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四个方面设计指标。指标的选取不仅包括总量指标,也包括结构指标。同时指标能够反映出商务发展的新内容、新业态。在国内贸易指标中包含了电子商务发展内容。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包含了服务贸易发展内容。
第三章 商贸流通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力推进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加快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商贸流通业科学布局,积极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到“十三五”期末,贵阳市成为西南地区的现代商贸中心、商贸发展高地、西部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全国商贸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2020年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1%。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第二节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合理优化城市商业布局
1、以“疏老城建新城”推动城市商圈发展
紧紧围绕着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城市规划整体布局。老城区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为金融保险、总部办公、现代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释放出发展空间。以陕西路、富水路、合群路、公园路、北京路、遵义路围合的区域定位为老城CBD,着力提升喷水池、大南门、大西门、紫林庵四大传统商圈的现代商贸功能,以大营坡、北京路、大西门、花果园、火车站、油榨街、大南门、文昌路形成八个一级商圈,延续老城商业繁华度。加快推进沿城市周边区域新的城市商圈打造。依托亨特城市广场、鸿通城购物中心、花果园购物中心、银海元隆广场、中大国际广场、保利国际广场、未来方舟等综合体项目,逐渐带动着其所在区域的整体商业氛围,并形成贵阳新的商圈。其中借助CBD的市场影响力,将观山湖板块打造成贵阳市第二商业中心区。
2、以“宜居宜业”带动居民服务业发展
立足于将贵阳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发达、人居环境良好、城市资源利用可持续、生态安全格局稳固、环境质量健康、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先进,具有西部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加大居民服务业发展。加快社区商业中心的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大力解决好农副产品价格偏高问题。大力发展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坚持大数据引领,全力打造生活服务业发展新业态。
二、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1、加强专业市场建设
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现有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形成流通市场主体活跃、交易便利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专业市场平台,不断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增强市场流通集聚辐射力。逐步形成“三群多点”的大型专业市场总体布局结构。
2、大力培育商贸流通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和引进大型流通企业,合理提高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众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中小企业。以星力百货、贵州商业储运、穗黔物流等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有效引导生产、推动内外贸融合的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流通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建立跨区域流通网络。鼓励商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零售商自有品牌,提高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
3、合理发展各类零售业态
对原有百货店进行改造升级、布局调整和功能更新,对部分功能单一、定位局限的传统百货店实施外围城区转移,提升百货店档次和服务水平。重点打造或引进4-5家大型综合超市以及超市龙头企业,尽快奠定超市作为零售网点主力业态的地位,引导超市企业进行有序、合理的网点布局;突出仓储会员店在便利性和地租价格之间的权衡;有步骤地增加家居建材、家电、汽车、IT消费品、通讯产品等品类的大型专业店的配置;围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等内容打造中型主题购物中心。在地价低廉、交通便利但商业基础薄弱的新城板块,尝试引入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和客源吸引力的工厂直销中心。
4、加快餐饮业转型
重点培育面向大众消费的连锁经营餐饮企业,大力支持以经营黔菜为主的特色餐饮企业,努力推进餐饮企业大众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引导高中端餐饮企业经营转型,促进餐饮行业结构性调整,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餐饮在筑落户,鼓励打造餐饮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推动“互联网+餐饮”模式发展。打造贵阳智慧餐饮服务平台,挖掘、运用餐饮业大数据。继续举办贵阳“爽爽”美食节活动,通过活动大力宣扬贵阳美食,引导、促进餐饮消费。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品牌运营,加强对美食的推广,促进“互联网+传统餐饮”运营模式,带动更多的传统餐饮企业跻身在线行业。
5、加强乡村商贸网点建设
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转型升级,打造农家店升级版,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程,支持农村商业网点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农村连锁超市覆盖面,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实施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争取一批商贸服务中心进入国家特色商贸示范镇建设试点,培育以乡镇集配分拨中心为主体的微商圈。引导大型品牌商业企业向农村发展,鼓励商贸企业强化农村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配套,在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等方面积极发展具有梯度追赶的农村消费。建立多元化的配送体系,加快农村物流资源整合,提高商品配送比率,积极申建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城市和农产品冷链示范工程。
6、提升成品油及车用燃气市场服务和保供能力
建立完善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成品油及车用燃气销售服务网络体系,有效保障成品油及车用燃气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十三五”期间,加快加油站及加气站建设,重点在新修道路及新建园区配套建设加油加气站,同时为吉利甲醇汽车建立相匹配的甲醇加注站,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加油站70座,加气站30座。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体系
1、建设完善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
积极建立商贸与物流业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引导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从主业中有效分离出来,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支持货车帮、西南商贸城宏泰物流园、长和长远物流仓储中心等企业与贵阳市商贸流通企业整合物流需求,建立商贸流通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完善提高贵阳市商贸物流信息化、数据化水平,有效降低流通环节物流成本。加大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结合商务部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实施商贸物流标准化。
2、积极发展绿色物流
鼓励物流企业运用绿色设施设备实现节能减排。推广应用绿色仓库设施与技术,重点围绕仓库建筑创新与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绿色仓储与配送设备技术,重点围绕仓储业转型升级与仓配一体化服务,推动更新改造库内作业设备与技术,促进建设绿色技术与设备集成应用的绿色配送中心。推动绿色包装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重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包裹包装的浪费与垃圾污染,推动网络零售可循环包装、减量包装、可降解包装的创新与应用,大幅度降低电子商务包裹包装的垃圾污染。
3、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出台支持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着力打造综合保税区现代物流园、龙洞堡临空物流园、金清电子商务物流园、改貌现代物流园、修文生产资料物流园等五大物流园,重点建设白云(高新沙文园区)物流基地、开阳物流基地、息烽物流基地、乌当物流基地等四大物流基地。加快建设二戈寨、金阳、扎佐、清镇、金华、都拉营等物流园区以及花溪公路物流中心,逐步完善以商贸物流、快递物流、生产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应急物流。以大型商贸企业、物流园区为依托,建设救援物资集散中心,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建设肉类、果蔬应急储备库和应急配送中心,构建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4、以智慧物流引领和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建设
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贵阳市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这一有利机遇。依托贵州省智慧物流云、贵阳市公共大数据平台和智慧贵阳云应用示范工程,打造贵阳智慧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优化贵阳市物流节点和空间布局,减少城市配送的政策壁垒,逐步减少配送车辆限行时间、路段等,建立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引导中小商贸企业采用共同配送方式,形成“横向布点,纵向连线,区域成网,城乡贯通”的连锁配送体系。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立统一配送中心,并将配送向农村经营网点延伸。加快构建网络购物亟需发展的现代快递配送体系,形成网上电子交易和网下实物配送的有机结合。将贵阳市打造成一个以促进消费和保障民生为目标,集信息、仓储、包装、交易、加工配送、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用型城市物流配送中心。
四、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
鼓励条件成熟的区(市、县)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适时建立孵化、创业、公共服务、跨境等不同定位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抓好贵阳市电商产业园建设,以大型电商企业入驻为契机,大力推进贵阳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重点发展平台型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及核心配套产业,强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提升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全程服务能力,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和先进制造、轻纺工业、现代制造、现代物流、数据中心等五个产业功能板块。逐步建成云岩区未来方舟电子商务产业园、金关电子商务产业园、南明区大数据电商聚集区等15个电商产业园区群。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支持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建设。
2、实施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示范培育工程
在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着力打造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实施龙头引领工程。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营运中心落户贵阳 ,进一步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力度。培育和壮大本地电商企业,支持市内电子商务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为贵阳市电商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动力。每年培育3-5家电子商务重点示范企业,形成一批代表贵阳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企业群体,力争到2020年,贵阳市建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3、大力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加强与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商巨头的沟通交流,利用大平台提升贵阳市电子商务发展质量与水平,吸引更多电商落户贵阳,与贵阳本地的供应商对接,鼓励贵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利用陶宝贵州馆、京东贵州馆、贵州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开展网络批发零售,让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依托这些电商平台推向全国。另一方面,鼓励本土电商企业成立自主平台,发展成为贵阳的“阿里巴巴”。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重点在中药材、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等领域打造全国领先,集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4、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把农村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领域,积极打通“黔货出山”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大力推动农村网络覆盖和农村物流快递网络建设,建设乡镇、村级物流快递站点,有效配套农村电商物流分拣配送环节,解决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制约,确保农产品上行渠道畅通无阻。大力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企业利用淘宝贵州馆、京东贵州馆、贵州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开展网络批发零售,拓宽销售渠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贸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以销定产模式。加大和市供销社、市农委等部门的协同力度,积极推进 “星火培训工程”、 “新网升级工程”、 “燎原行动工程”、 “村淘创富工程”、 “丰羽行动工程”等农村电商项目的开展。
五、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
1、加强商贸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周边地区商贸合作新途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产业集群,努力将贵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抢抓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黔中经济区等战略机遇,适当采用“借港出海”和“借道出山”的模式,加强与其他区域在商贸服务方面的交流合作。
2、加大商贸流通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外资进入商贸流通领域,完善商贸服务设施,引进一批国内外品牌折扣企业落户。把商贸流通业引资重点瞄准国内外先进业态、先进管理技术和商贸品牌,提高商贸项目招商引资效益。加快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承接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汇聚国际品牌和时尚名品,引领时尚消费潮流。
3、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探索内陆加工贸易“就地配套”、“内外兼销”发展模式,鼓励内外贸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与合作,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内外贸结合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鼓励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制造企业合作,建立供应链联盟、品牌联盟、营销联盟等组织形式,借助外贸企业、制造企业品牌网络和旅游企业营销网络拓展国内外市场的流通网络。
六、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1、明确主导业态,培育特色楼宇
贵阳市楼宇经济发展主力业态确定为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会展旅游、休闲养老等产业。根据主力业态,建设中心型楼宇集群。同时要注重 “特色化”发展。
2、加快建设“智慧楼宇”,构建楼宇信息化智慧平台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楼宇经济发展与数字化服务深度融合。以创新楼宇企业管理服务机制为核心,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建立三大智慧楼宇平台,即智慧服务平台、智慧信息平台和智慧管理平台。
3、完善楼宇经济配套服务设施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抓手,将楼宇周边环境整治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完善楼宇商业服务设施。重视商务楼群的业态布局,合理调整周边业态。完善楼宇物业配套管理,开展专业化商务服务。
4、加快推进总部楼宇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贵阳市生态和楼宇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跨国公司、央企省企、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区域总部及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努力建设高端商务商贸地标中心和高端企业总部集聚地。
第四章 对外贸易
“十三五”期间,紧紧抓住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两大目标,着力推动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传统发展优势,依托对外开放平台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外贸进出口转型升级,实现贵阳市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稳中求进,努力实现货物贸易出口增速高于全省贸易增长水平,进口规模扩大;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40亿美元以上。
第二节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外贸支撑产业体系建设
1、继续巩固外贸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橡胶制品、磷煤化工产品、白酒、烟草、辣椒等产品出口的支持扶持力度,促进黔轮胎、开磷集团、瓮福国际、茅台进出口公司等传统骨干企业构建开放型的现代能源和资源深加工产业体系,推动资源性出口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档次。发展壮大烟、酒、茶、药、食品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特色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强化贵阳市在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2、推动各类外贸经营主体协调发展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形成一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的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企业。鼓励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支持有创新能力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微开放型经济企业发展。
3、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推动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推介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丰富品牌文化内涵。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提升产品质量,努力进入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取得更多国际市场准入许可,扩大市场规模,优化市场结构。
二、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1、打造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依托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贵阳市国家级非金属材料基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基础等国家、省、市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积极扶持特色产业、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优质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打造贵阳市外经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核心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服务外包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外贸基地。
2、打造外贸进出口的新增长极
充分发挥贵阳综保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等4个开放平台的政策优势、开放功能及自身产业优势产业,促进机电、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出口,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3、推动国际市场结构调整
做好国际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国别需求研究,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搭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平台,通过展会等各种形式在深耕东盟、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加大拉美、中东、非洲、俄罗斯、东欧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
三、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1、以大数据引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和生态环境、商务成本的要素优势,推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加快建成全国大数据服务外包示范区。抓住国内服务外包产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重要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外包、软件研发外包、医药研发与大健康服务外包为承接重点,争取引进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高端服务外包机构,建成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和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将贵阳市建成西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2、加快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建设
到2020年,迈进全国中端行列,初步形成定位精准、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到“十三五”期末实现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0亿美元。初步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数据服务外包品牌、全国重要的中药研发外包基地、全国重要的呼叫中心、西部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品牌。
3、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布局
打造“双核双带十园两基地”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以黔灵山为界,以云岩、南明两个老城区为“东核”,辐射带动乌当区、经开区、花溪区、开阳县,形成东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带。以高新区和综保区为“西核”,辐射带动息烽县、修文县、白云区、观赏湖区、清镇市,形成西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带。双核驱动,双带支撑,形成“双核双带”产业空间结构。同时,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重点规划建设十个服务外包产业园和两个人才培训基地,完善贵阳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载体。
四、加大对外贸易平台载体建设
1、打造对外贸易大平台
结合《贵州省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工作方案》和《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将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开放创新、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打造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实施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千亿级”开发区培育工程,清镇、修文、开阳和息烽“五百亿级” 开发区培育工程。全力打造贵州开阳台湾工业园和韩国产业园,全力支持贵阳市白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建设对外贸易大通道
配合省政府在贵州省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配合在贵州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发展江海、铁水、陆航等多式联运,允许运输工具、货物 换装和集拼,实现多式联运一次申报、指运地(出境地)一次查验。推进贵阳市与沿海沿边口岸之间的物流合作和联动发展,发展国际物流。进一步加强与北海市的对接合作,纵深推进北海贵阳港的发展。
3、以展会为抓手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国际展会等窗口建设。培育若干个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级会展平台,重点打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两张名片,打造重点行业国际知名专业展会。培育一批进口促进平台,发挥其对进口的促进作用。鼓励重点外贸企业在海外设立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售后服务店等,借助国际营销网络这一平台,进一步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
五、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1、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依托贵阳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充分发挥贵阳综合保税区保税服务、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的功能作用,借助属地报关、异地验放的海关通关一体化和贵阳综保区外汇政策优势,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信息化系统平台,为入驻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集通关、交易、物流、监管、外汇支付、投融资、结算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积极争取加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
2、完善跨境电商发展体系
培育引进若干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推进若干家传统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总部集聚提供平台,对贵阳中小型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孵化。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实操、实战人才,打造进出口商品体验基地,提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出口商品实体体验店。支持大龙网、星力网等建设海外仓。
3、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功能
充分发挥贵阳综合保税区特殊政策功能作用,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搭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打造全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更多的外贸进出口企业通过全网营销方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第五章 利用外资发展
以“一带一路”与开放发展为引领,依托贵阳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医药等产业基础,全力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引入世界500强大企业与引入创新、品牌中小企业并举,引资、引智、引技、引业态并举,全力促进国际研发、生产、消费等高端要素流入贵阳,促进本地生产、消费升级,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消费链。
到2020年,贵阳市利用外资总体规模力争达到23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20%,力争在贵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5户,引入一批具有国际品牌及运营能力的中小企业。
第二节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依托外资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
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通用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提升本地现代制造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积极争取境外优势企业在贵阳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度假中心。积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开展外向型合作。
2、加快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提升贵阳现代服务业规模、质量
围绕金融开放发展,着力引导外资投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筑设立分支机构。围绕现代旅游业开放发展,着力引导外资投向山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养老旅游、绿色生态文化会展等产业,提升旅游消费品质,打造国际著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围绕现代物流业开放发展,着力引导外资投向跨境跨区域物流、第三方物流、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提升贵阳在“一带一路”西南跨境大通道的区域枢纽能力。围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公共服务开放发展,鼓励外资品牌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机构与本地服务机构开展合作。
3、加快现代农业利用外资
鼓励境外资本参与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规模化种养基地、国际农产品购销,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贵阳“两区一带多园”都市现代农业开放发展。加强农业种植开发生产、农产品批发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投资商品共同配送、鲜活农产品配送、农村连锁配送等领域。加强外商投资对精准扶贫与同步小康贡献,加强与国际扶贫机构、公益性外资、国际NGO对接活动,促进贫困地区产业链建设。加强与港澳台、东南亚等重点地区农业合作,发挥外资对精致农业的引领。
4、加快基础设施利用外资
鼓励外资投向交通、电力、水利、旧城改造、城镇供排水、供气、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农村环保与供水管线等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领域。积极寻求亚投行贷款、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国际金融资本对本地社会公共领域投入。
二、以开放平台载体引导外资合理布局
1、深化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引导外资合理空间布局
以贵阳高新区为核心,结合麦架-沙文片区贵州科技城和贵阳国际人才城建设,大力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聚集。以贵阳经开区为核心,沿贵安、贵都凯产业走廊,重点加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利用外资,促进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外向型发展。综保区围绕面向国际开放桥头堡目标,加大跨境电商、离岸服务外包、离岸数据服务、离岸结算、融资租赁、加工贸易、配套物流等产业外向型发展。依托双龙临空经济区,大力促进航空服务、航空总部、航空物流、临空商务、电子商务与展示、休闲旅游等临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外向型聚集发展。依托贵阳综合保税区,大力促进对外贸易、旅游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等产业外向型经济聚集发展。
2、加快重点开放平台及产业示范区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以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双龙临空经济区为依托,重点打造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的外商投资核心区。突出境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同时,做好中小型外资的聚集化空间布局。加强开放平台“引进来” 与“走出去”双向带动与“贸易、投资、合作”三外联动作用,全力构建国内外要素资源有序流动的立体开放体系。
3、统筹利用外资重要支点区布局
依托贵阳国际金融中心、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参照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大力促进金阳科技金融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型发展。依托贵州大学科技园、清镇职教城,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外向型聚集发展。依托云岩区、南明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大力促进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都市旅游等产业外向型发展。依托观山湖城市新区,大力加强产城互动,促进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外向型发展。依托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绿谷”、修文、息烽、开阳生态环境优势,大力促进都市农业、旅游观光业、大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
三、加强利用外资主体培育与渠道建设
1、加强科技型利用外资主体培育
加强现代制造业利用外资主体培育,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升级中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协会组织、产业联合体在开放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政府指导与企业微观运行相结合,调动产业内优势企业吸引外资、国际化化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链、新价值链引资路径培育。在抓好外资大项目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国际垂直分工细分特点,着力加强中小型利用外资主体培育,促进企业内向国际化发展。完善产业主体引资机制,加快出台重点产业引资促进政策,鼓励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产业幅度宽、附加值高、综合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群的整体引入。
2、加强引资渠道建设
利用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大数据博览会、众筹大会、中国-东盟教育周、香港•贵州经贸交流活动周、黔韩交流合作活动周、台商大陆行、台湾经贸活动周、中博会、东盟博览会等活动,树立贵阳开放新形象。加强信息化引资渠道建设,加强招商引资信息化网络、重大项目信息库、目标投资人信息库、闲置投资承载要素信息库“一网三库”建设,提升引资效率和水平。加大政府、市场、产业、社会多方合力推动的引资模式,整合专业招商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集群引进、专题推介和小分队招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招商咨询、中介机构、商会协会的引资潜力,积极培育以商招商、二次招商。
四、以区域合作带动外资新发展
1、全力加强境内区域合作
全面实施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提高对外开放国际化水平,加速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开放格局。大力加强域外重点地区外向型联动合作,增强本地开放与国际化水平。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深化京筑合作,全力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打造为西部生态型创新驱动“后花园”。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大数据、山地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加强与成渝地区外向型联动合作,做好成渝地区“一带一路”西南高地的机遇对接。加强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平台合作, 促进本地优势产业与上海等自贸试验区产业链接耦合共生,吸引长三角外资企业对本地实施梯度转移。加强与滇中、北部湾、珠三角地区外向型联动合作,推动开放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北海贵阳港建设,推进参与广西、云南边境经贸合作区共建。
2、全力加强境外区域合作
加强与瑞士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交流合作,推动《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贵阳示范园建设。加强与韩国在现代制造、大健康医药、消费升级等领域合作,推进中韩合作产业园、风情文化小镇建设。加强与印度、东盟在信息技术、教育培育基地建设、农产品进出口、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合作,推进中印合作产业园、贵阳-东盟经贸合作项目建设。深化港澳台在CEPA和ECFA框架下合作,提升现代制造、现代农业、展览业、教育业、旅游业、民族中医药产业合作空间,深化对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建设。筹办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再出发活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展系列国际招商、招才引智活动。
第六章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布局,顺应大西南开放新格局,充分挖掘本地优势潜力产业,依托一些核心企业和品牌,积极寻找国际发展新空间。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促进贵阳市商务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对外经济合作内容,实现对外投资区域、行业、方式和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力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总量。
到2020年,力争对外经济合作总额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20%。“走出去”市场经营主体超过80家。
第二节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优化对外经济合作结构
1、加强对外工程承包合作
立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具有竞争实力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工程+投资”联合“走出去”,推动工程承包企业联合境外投资主体扩大境外经营活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