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战略意义
第一节 基础条件2015年末,区域常住人口1097.4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1.1%;国土面积4.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24.7%;地区生产总值3715.12亿元、占全省的35.4%,人均GDP为35801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3:39.8:4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36.33亿元、占全省的29.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00.30亿元,占全省的32.9%。区域内有12个县(市、区)进入贵州经济强县(市、区)序列,占全省31个经济强县(市、区)的41.9%。从区域的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航运条件较好。乌江航道是国家规划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支线”内河高等级航道之一,贯通黔西北、黔中、黔北、黔东北等区域,是贵州北入长江的水上大动脉、融入“长江经济带”和连接“一路一带”的重要通道。经过多年建设,乌江航道(乌江渡至龚滩段)已达四级航道标准,航电枢纽正在形成,随着航道进一步提等升级,具备了打造“黄金水道”的有利条件。
自然资源丰富。乌江经济走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左右,雨量丰沛,年降雨量800-1600㎜。生物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产区。矿产资源富集,磷、铝、煤、硅、镁、锰、大理石、石灰石、页岩气等储量大,成矿地质条件好,利于开采,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乌江经济走廊是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西南重要的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14年,乌江干流地区水电、火电装机规模分别达8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占全省比重均超过40%;粮食、肉类、油菜籽、烤烟产量和茶园面积分别占全省35%、36%、58%、36%、36%,是贵州粮油烟茶主要产区。
山地旅游特色鲜明。乌江经济走廊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多姿多彩。山水、峡谷、溶洞、温泉等独具特色,集雄、奇、险、峻、绝、幽于一体,素有“千里乌江画廊”的美誉,发展山地旅游业潜力巨大。
生态条件优越。乌江经济走廊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资源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贯穿贵州东中西的绿色走廊、生态“绿肺”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二节 重要意义
乌江经济走廊是贵州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战略支撑作用很强的区域之一,是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和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加快推进乌江经济走廊发展,有利于构建西南内陆开放发展新走廊和通江达海新优势;有利于在经济新常态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区域绿色发展潜力,增强内生发展新动力;有利于促进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带动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建设,共抓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对于更好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为乌江经济走廊的优势资源开发、促进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区际交通网络、内河航运建设力度,为打造乌江黄金水道和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我省扩大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为乌江经济走廊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关键时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带动,为乌江经济走廊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国发2号文件深入实施,“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为把乌江经济走廊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创造了良好条件。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绿色经济加快发展,为建成山青、水绿、天蓝、地洁的乌江生态廊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临挑战。乌江经济走廊经济总量依然较小,人均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同步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的任务较为繁重,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城镇化发展滞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区域合作亟待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五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乌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着力建设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绿色生态走廊,着力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打造畅通、绿色、繁荣、和谐的乌江经济走廊,形成贵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明确重点建设任务、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统筹推进上中下游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
通道支撑,开放发展。加快乌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推进水陆统筹,实现互联互通。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更好地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内河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乌江航运建设带动综合交通发展,以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以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石漠化和水生态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全局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扎实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健全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导向机制,切实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发展始终,划定流域生态红线,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产业,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协调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关系,保护和提升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紧紧围绕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建设,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上中下游地区发展需求,在生态环境联保联防联控、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岸线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试验示范,探索内河流域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长江上游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充分发挥乌江经济走廊能矿资源组合良好、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的要求,强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精细磷化工、新型煤化工和新型节能环保建材为重点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带,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绿色食品产业带,以民族和山水为特色的山地旅游带,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带,着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构建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
内陆沿江对外开放示范带。充分利用乌江作为我省连接长江的黄金水道,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深化贵州与长三角、成渝等经济区域战略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交流合作,切实把乌江经济走廊建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走廊。
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带。建立乌江经济走廊综合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沿江上、中、下游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努力把乌江经济走廊打造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各美其美的区域协调发展带。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2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打造形成乌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沿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目标要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沿江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55%左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到2030年,全面建成水脉畅通、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乌江黄金水道,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第五节 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人口、产业和城镇布局,构建“一轴、四极、三组、三星”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轴”。即以乌江黄金水道、临江快速通道为轴线,优化区域产业和城镇布局,发挥主要城镇和产业园区的支撑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产业带和城镇带,构建区域发展主轴。
“四极”。即贵阳城市经济区、遵义城市经济区、安顺城市经济区、德(江)思(南)印(江)新兴城镇区。以观山湖区为核心,着力强化贵阳城市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以汇川-红花岗-南白-新蒲为核心,强化遵义城市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以普定-西秀-平坝城区为核心,提升安顺城市经济区辐射能力,发展壮大中上游地区增长极;推进德江-思南-印江协同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形成下游地区的增长极。
“三组”。即余庆-湄潭-凤冈组团,福泉-瓮安组团,织金-黔西组团。着力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强化与贵阳及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联系,构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发展能力。
“三星”。即金沙、沿河、石阡。加快据点开发,着力加强城镇建设,提升特色产业,激发发展活力。
第三章 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
第一节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推动实现贫困人口管理、扶贫资源配置、贫困农户扶持精细化和贫困区域的有序退出,提高扶贫脱贫攻坚实效。切实加强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和档案管理。切实抓好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建好精准扶贫项目台账,精准管理扶贫资金,建立统一的扶贫项目库。切实做好贫困人口精细化扶持,落实“五个一批”和“六个到村到户”措施,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推动贫困群众限期脱贫、精准脱贫。切实完善贫困区域有效退出机制,实现贫困县、贫困乡镇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突出脱贫成效精准。
第二节 全面打好六个脱贫攻坚战
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绿色贵州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六大重点,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移民安置点配套设施和移民就业创业培训等后续扶持政策。加快一批扶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完善扶贫产业链条。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落实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第三节 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
大力推进乌江经济走廊涉及的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片区14县区个脱贫攻坚,加大各类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倾斜力度,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片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连片特困地区劳务经济,积极推进特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尽快脱贫。
第四章 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
第一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加快实施骨干网络优化、城镇网络覆盖、带宽通道拓展工程。加快光纤城域网扩容升级改造,实现光纤到户。推进区域“宽带乡村”试点示范工程,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宽带”并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强化宽带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推动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推进城市公共区域无线WiFi热点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公共区域无线WiFi热点覆盖。加快4G网络建设,推进城市、乡镇、旅游景点以及公路、铁路、地铁、机场、隧道、内河航道等大型公共设施沿线4G网络覆盖,并加快向偏远农村延伸覆盖。积极发展卫星广播电视、应急通信等公益性卫星通信事业,构建“天地一体”无线宽带网络。加强无线电监测能力建设,提升无线电监测控制水平。
加快信息网络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高速率宽带。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互联网演进升级。布局未来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突破大数据和云计算关键技术、高端工业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试商用。加快推进网络提速降费。
第二节 大力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观山湖大数据发展集聚区等大数据示范平台,吸引一批国际级、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集聚。积极吸引高级别数据中心落户,推进建设乌江经济走廊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发挥“云上贵州”平台优势,抢抓建设贵阳市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的契机,争取在观山湖建设全国金融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继续办好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统筹办好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等。推进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器建设,建成一批大数据创客产业园和众创空间。
第三节 着力构建大数据产业体系
以观山湖大数据综合实验区为引领,着力发展数据存储加工、应用服务、安全和交换交易、教育培训研发等核心业态,推动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等关联业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大数据衍生业态,积极推进观山湖、汇川、黔西等呼叫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服务外包,推动电子商务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大数据充分聚合交换、大数据全产业链服务应用、电子信息制造业态丰富、上下游密切融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第四节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挖掘“互联网+”潜力,大力拓展“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实施“互联网+”创新引领行动,以观山湖、汇川为引领,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惠普金融、人工智能等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产业升级行动,以贵阳高新区、遵义汇川机电产业园、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等为引领,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以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等为载体平台,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专项行动计划。
第五章 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保
第一节 共同打造“碧水乌江”
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乌江水资源。统筹乌江干流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划定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确保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实施乌江水质生态保护工程,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河长制。严格控制新增排污口,防止对乌江水体造成新污染。加大对乌江经济走廊煤(磷)化工、电力、有色、建材等重点排污行业治理,大幅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总磷排放量。加大乌江沿线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力度,加强农业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禁止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乌江,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强化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和污染排放控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建设救援基地,提高水环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鼓励沿江各县市区建设饮用水应急水源,加强水源地环境风险控制,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
第二节 联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上段水源涵养和石漠化防治型、中段水土保护与石漠化防治型、下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型三大生态功能区修复和建设。大力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开发区域内重要水生、陆生生物的保护和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加强矿山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协调机制。实施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小流域治理重点工程,调整江河源头、库区上游地区种植结构。加强水土流失源头预防,深入实施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切实推进以沿河、印江、石阡等区域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为中心,突出抓好特色经果林、封山育林、防护林和种草养畜等项目建设,切实推进以织金、金沙、黔西、普定、西秀、平坝等为重点区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
共推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主要污染物综合防治。协同处置土壤污染防,以织金、黔西、金沙、息烽、开阳、福泉等县市区为重点,加强镉、汞等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推进农田、耕地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强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区域内各县(市、区)积极开展垃圾焚烧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堆肥等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建设,完善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
第三节 加快构建水利现代化体系
加快供水体系建设。以保障城乡生产生活供水为目标,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库、引提水工程建设,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初步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现代水利体系。新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同步配套建设供水管网及输配水工程。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
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城镇防洪和排涝工程建设,提升防洪能力。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确保重点地区排涝能力逐步提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综合治理。强化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和水资源调度,推进引水工程、提灌工程的建设,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水源问题。
第四节 推进低碳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构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产业链。大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企业循环化改造工程,重点推动息烽、福泉、织金、金沙、思南等县市区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实施节能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烈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化工、电力、冶金、有色、轻工等工业行业和农业、服务业清洁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产业集聚度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工程。加快沿江有机农产品和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加快乌江上游地区节水型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发展,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大力推进乌江流域低碳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提高民众自觉保护资源环境意识,调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着力推进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低碳园区试点改造、普定县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平坝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福泉市工业三废治理、沿河县工业“三废”处理等项目建设。
第六章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打造乌江黄金水道
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大力实施乌江航运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乌江渡库区航运建设工程,完成索风营水电枢纽到乌江渡水电枢纽航段四级航道建设,改造提升乌江渡到龚滩航段、清水河开阳港至河口航段为三级航道;加快推进思林、沙沱水电枢纽二线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完成干流及清水河口段航道整治和相应航运配套设施建设,打通贵州“北入长江”出省水运主通道。到2020年,乌江高等级航道达到500公里以上,水运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
重点突破“闸坝碍航”。加快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思林电站、沙沱电站升船机建设,配套实施筑坝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疏浚工程。2020年前,全面完成构皮滩、思林、沙沱等水电枢纽5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加快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加快重要港口及专业码头改造升级,建成以开阳港、遵义港、瓮安港、思南港、沿河港5个重要港口为骨干,余庆港、德江港等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与腹地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港口体系。加快推进临港经济区建设,积极引导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向临港经济区布局、聚集发展,促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主要港口为重点、一般港口为补充,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重点建设遵义乌江渡码头到原贵遵二级路、瓮安江界河码头接道瓮高速、德江共和码头接县城等多条港口集疏运通道,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
第二节 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优化公路运输网络。继续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大力推进国省道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兰海国家高速公路遵义至贵阳扩容工程、德江至务川、开阳至息烽、息烽至黔西、织金至普定、白腊坎至黔西、贵阳至安顺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古蔺经金沙至修文、大龙经石阡至湄潭、贵阳至黄平、印江至秀山、沿河经印江至松桃、瓮安至开阳、遵义至余庆、兰海国家高速公路遵义至崇溪河扩容、仁怀至遵义、遵义乐理至冷水坪等高速公路。改造提升现有国省道、县乡道,实现城市(镇)之间快捷互通互联。加强市与县、县与县、县与重点镇、以及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航运港口的重要干线公路建设,提升区域干线互联互通水平和路线技术等级。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率,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路面硬化”的“美丽乡村小康路”目标任务。
强化铁路运输网络。重点按期建成长昆客专贵阳至昆明段、渝黔快速铁路、成贵客专、贵阳枢纽小碧经清镇至白云联络线、安顺至六盘水客运支线铁路、瓮安至马场坪等铁路。开工建设贵阳至南宁客专、瓮安至马场坪铁路都匀延伸线及遵义延伸线等项目。争取开工黔江至昭通、黄桶至兴义等铁路。规划建设贵阳至兴义、涪陵至柳州、泸州至遵义等铁路。
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开工建设德江机场,争取尽快建成使用。研究安顺机场、遵义机场通航能力保障方案,加快机场总体规划修编,适时启动改扩建工程。以遵义机场为重点,力争开通国际航班,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打造黔北航空客货运中心,到2020年,遵义新舟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力争达到2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5万吨;支持德江、安顺等支线机场发展临空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通用机场。
第三节 大力发展联程联运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安顺、遵义、贵阳、德江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遵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以及德江等地区性集多种运输方式一体的小型综合客运枢纽。按照一体化布局建设、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的要求,推进以铁路主要客运站、机场为主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快西秀、普定等铁路站场;推进公路客、货运场站建设,建成互联互通现代化客货运输站场网络。着力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
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加快推进公铁、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效率。优化货运结构,打通关键铁路和水运通道,提升铁水货运比例。推行标准化包装、小型集装箱等,发挥多式联运优势。争取在沪昆、渝黔等高铁开设铁路快件物流班列,提高铁路零担市场份额。推广物流大数据平台应用,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高多式联运效率。
第七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化工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加大磷化工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传统磷化工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有序开发磷矿资源,发展新型肥料产品和食品级、材料级、电子级、医药级磷化物及其他精细磷化工产品,大力实施磷矿伴生资源和磷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加快推进开磷、瓮福煤电磷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焦炭、化肥、乙炔化工等煤化工产业改造提升,重点稳步推进煤制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黔西、织金、普定、清镇等地煤化工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氯碱化工转型发展,加快推进遵义碱厂“退城进园”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精细钡化工发展。
推动有色工业提质增效。合理开发铝矾土资源、有序发展铝加工,重点支持清镇、播州等地煤电铝一体化基地建设,加快延伸和完善铝加工产业链。稳步发展钛工业,强化钛矿资源保障,积极发展海绵钛深加工产业,鼓励开发航空航天、交通装备、兵器工业、休闲娱乐等领域高附加值钛材产品。
优化发展冶金工业。以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优化布局为抓手,着力提高冶金产业工艺装备水平、产品研发能力和信息化程度,加快推进异地搬迁和“退城进园”转型升级工程。着力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加快推进钢铁业向特种钢材料转型和高档次复合铁合金产品发展。
第二节 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积极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西秀、平坝、红花岗等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着力发展无人机、教练机、轻小型通用飞机和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等整机,大力发展发动机叶片、民用航空机载设备与航空特种合金锻件等零部件,积极发展通用飞机大型覆盖件、大型铸锻件、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机载设备制造等民用航空整机制造配套产业,积极争取通航整机制造产业项目落地。大力发展航天配套装备、航天零部件、成套设备及基础件等产品,加快推进卫星应用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生产,积极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配套产品。
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甲醇汽车为重点,加快推进西秀、观山湖、红花岗等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汽车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智慧汽车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培育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充电设备和燃料加注设备等配套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汽车动力总成、变速总成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其他部件生产企业,推动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其他特色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测控系统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建立一批柔性生产线。以主机生产为龙头、零部件配套产业为补充,大力发展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着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开发新型轨道交通产品及配套产业。大力发展电力装备,加快推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制造。加快船舶制造业技改升级。积极发展矿山装备、医疗器械、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物流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包装机械等其他装备制造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风力发电、煤层气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推进一批风力发电场、煤层气发电厂、生物质能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织金、西秀、石阡等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重点推进印江、凤冈等地页岩气和织金、播州等地煤层气勘查开发项目建设。开发印江、沿河等地浅层地温能,开展中深层地温能资源勘查及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集约发展煤炭工业,着力提高煤炭开采机械化率和资源回收率,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炭电一体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行业脱困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科学推进煤电基地化、一体化发展。深度开发水电,对有条件的水电站实施扩能改造升级,重点加快推进乌江流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第四节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轻工产业
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茶叶精制加工,形成以优质绿茶为引领,红茶、黑茶等发酵茶和半发酵茶并举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实施茶叶品牌提升工程,扶持“湄潭翠芽”、“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开阳富硒茶”、“普定朵贝茶”、“金沙杆杆茶”等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升发展酒产业。做大做强董酒、珍酒、湄窖、鸭溪、乌江酒等地方传统优势酒业。加快白酒产业园区建设,支持酒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酿造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水平,创新产品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葡萄酒、刺梨酒等果酒产业,加快扩大生产规模,丰富酒品类别。
培育发展饮用水产业。加快天然泉水、纯净水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思南白鹭洲、石阡泉都凡景等品牌,以发展矿泉水、天然泉水等为突破口,做大饮用水产业规模。鼓励企业开发保健、益智、营养等新型功能性饮用水,促进饮用水产业升级发展。
着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大力发展调味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软饮料、婴幼儿健康营养食品等食品工业,加快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特色产品研发,扩大优质产品产能。
着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大力发掘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着力推进一批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和旅游商品市场建设,重点发展石木雕刻、传统工艺制品、旅游食品等旅游商品加工业,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兼具地方民族特色和时尚品味的旅游工艺品,加快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第五节 着力发展建材产业
有序开发石材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石材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石材深加工。推进思南、石阡等地一批石材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建筑装饰板材、异型加工、石雕石刻、市政工程用产品,积极推进石材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造地域品牌。支持水泥生产企业开展技改改造,发展水泥深加工和新型水泥制品,推广生产使用高品质复合水泥、特种水泥。鼓励利用大宗矿产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用砖和煤基新型建筑材料。支持研发和推广节能低碳建造工艺技术,积极开发生产新型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
第六节 积极培育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加快发展化学药、培育发展生物制药、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等衍生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产品,推进一批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生物制造业,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
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新材料生产企业技能改造,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锂离子电池、光伏电池、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等新能源材料,新型元器件关键材料、新型电路基材、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聚集发展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家用电气设备,培育发展污水垃圾处理、污泥处置、细微粉尘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持久性有机物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除尘纤维及滤料、高效膜材料、脱硫脱硝等环保设备制造业。
第七节 提高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大力实施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工程,重点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工业园区“退二进三”或“退二还一”,鼓励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增强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实现互动共赢发展。积极引导产业、企业向适合的产业园区集中,促进集群集聚发展。
第八章 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健全畜禽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供应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打造一批生态养殖基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壮大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基地。
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围绕全省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强化茶园标准化建设、监督检验检测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等环节, 建成全省重要茶叶原料基地,创建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整合区域内茶业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生态茶、有机茶。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水路、公路、铁路沿线区域为重点,发展夏秋喜凉蔬菜、冬春喜温蔬菜和特色辣椒、食用菌、山野菜等优势特色蔬菜。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扶持蔬菜加工企业,引进和培育产销组织,发展加工、采后处理和物流。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将经济走廊打造成为长江上游中、高档蔬菜供应基地和原料基地。
加快发展精品水果产业。重点发展猕猴桃、葡萄、桔类、柚类、橙类、梨等,加快精品水果产业园建设,强化精品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扶持一批果品贮藏、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打造“乌江水果”品牌,把经济走廊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特色精品水果基地。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强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天麻、太子参、丹参、石斛、金银花、桔梗、续断、淫羊藿、白术、吉祥草、头花蓼等地道中药材种植,建立一批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一批中药材品种选育中心、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栽培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建成全国一流的中药材基地。
大力推进粮油产业发展。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粮增工程和高产工程,加快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稳定发展油菜和花生,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油新品质、新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加快“双低”杂交油菜种子供应基地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粮油生产、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水产养殖业。着力扩大养殖面积,突出发展生态有机生产,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渔业执法力度,促进渔业科学健康发展。重点发展鲟鱼、鲑鱼、鳟鱼和地方名优水产品等特色渔业,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抓好加工、流通和市场开拓,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渔业基地。
推进其他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加快核桃、食用菌、花卉、蚕桑、蜂产品等优势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种苗基地和生产基地。
第二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完善现有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扩大生产基地,打造特色支柱产业。坚持以绿色环保标准打造农业园区,创立绿色品牌,着力提高园区的效益,建成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探索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股份量化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运行,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探索培育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健全家庭农场管理和服务制度,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着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和运销,重点抓好规模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试点示范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服务业化,不断丰富农业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批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旅游乡村;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把农业当成旅游产品来开发。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
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发挥区域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绿色条件突出等优势,围绕贵阳、遵义、安顺等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扩大名牌产品影响力,建设全省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
第九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联动发展山地旅游业
构建“一廊四区”开发格局。协同开发乌江沿岸自然风景、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千里乌江画廊”建设。以贵阳、安顺、遵义城镇组群为中心,大力推进避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服务区建设;以红花岗、汇川、播州、瓮安为重点,着力推进红色文化和康体养生旅游产业服务区建设;以黔西、织金为中心,深入推进水西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产业服务区建设;以德江、思南、印江为重点,积极推进水上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产业服务区建设,形成乌江旅游互动协调发展大格局。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和完善景区和旅游城镇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统筹乌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与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沿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依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水运码头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将旅游景区标志纳入交通标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范围,把景区可视范围和旅游河道沿线的空间纳入旅游控制性规划和旅游环境建设工程。结合乌江航道和高速公路网,沿航道和高速公路景观带建设一批融游客中心、观景、休闲、购物、餐饮、住宿、自驾车营地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完善现有水运航道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推进沿江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线路、旅游城市街区、旅游购物餐饮区、重点旅游村镇等地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乌江内河航运、水库、湖泊等水上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舒适、安全、节能、环保型的旅游船舶。构建乌江经济走廊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的综合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加快区域多元化的山地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依托区域滨江峡谷、水墨林洞等,加强重要景区建设,形成水上旅游发展轴,加快发展乌江千里画廊-峡谷风光体验游精品路线。大力支持区域屯堡文化、布依文化、苗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为核心吸引物的综合旅游产品开发,打造集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文化演出、少数民族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山地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工业观光、科普体验、“三线”文化博览等工业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加速石阡、乌当、息烽等以滨湖休闲养生、温泉疗养、森林氧吧康疗、高尔夫健身等为主的养生度假产品开发。加速修文、开阳、清镇、普定等具有山地特色的漂流、水上运动、登山、攀岩、探险、徒步、蹦极、低空跳伞等体育项目和户外拓展项目开发,积极发展山地疗养度假旅游产品和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区域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发展内容,加快培育遵义“红色文化”体验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品。加快旅游扶贫开发,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积极发展田园生态观光、乡村文化探秘、农业休闲度假、农艺学习体验、自助采摘、垂钓娱乐等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构建水陆空立体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乌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强内河航运与国家高速干线、省高速网络、铁路、机场开展水陆空联动运输,构建水陆空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围绕化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石材、农产品、城乡配送等物流,加快沿江地区综合运输、口岸通关、信息网络、物流园区、政策环境等五大平台建设,完善物流网络、信息、企业三大体系。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挥乌江沿江地区临空、临港、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加快建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将安顺、遵义、德江建成乌江沿江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着力加强港口综合物流园建设。鼓励沿江地区有条件的物流园区与沿海港口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组建“无水港”,打造沿江地区乃至全省的“出海通道”。
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培植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成立省级统筹、各区域入股的乌江航运公司,推进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单独组建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三方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物流企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的方向拓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大健康养生产业
共建大健康养生产业体系。依托区域医疗健康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医旅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等业态。做精健康医疗产业,积极发展高端、特色医疗,创新发展智慧医疗,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培育发展区域健康医疗中心。做优健康养老产业,着力打造养老、休闲、康复一体化特色产品,加快推进社区健康养老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发展健康运动产业,发展山地户外和水上运动康体养生产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做大健康药食材产业,大力发展药食两用食品。积极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康复、心理健康等专业健康服务。
加强大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着力加快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健康产品研发和第三方健康服务,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保健疗养中心和康体运动基地。创建大健康工程创新中心和大健康医药产业研究院,建设云技术食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一批大健康养生产业研发平台。围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发展,构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应用平台。
实施健康养生产业主体培育和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骨干企业,全力做大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大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主体。深入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大力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着力提升石阡、印江等“长寿之乡”品牌。
第四节 加快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引进区域外银行、保险、证券和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入驻沿江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培育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培育和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争取进入主板或创业板市场。推动健康保险发展,积极推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分工合作。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建设,着力培育金融商务会展集聚区。
大力发展会展业。大力实施会展业提升发展工程,打造提升一批高端会展平台,完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遵义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功能,着力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服务平台。积极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会展企业,壮大市场服务主体。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品牌。着力强化会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加快推进城市商贸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商业市场建设,提升城市商贸服务品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农超对接”等工程,加快建设乡镇商贸服务(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商贸服务向乡村延伸。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节点,逐步建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新型专业批发市场。
第十章 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
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绿色化有机结合的主线,以乌江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快遵义城镇组群、贵阳城镇组群、铜仁城镇组群和瓮安-福泉、织金-黔西城镇组团发展,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促进城镇群和城镇组团之间、城镇群和城镇组团内部的分工协作。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设施资源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贵阳城市组群。以观山湖、清镇、乌当、修文、息烽、开阳为主要空间范围构建乌江中游贵阳城市组群,以“专、精、特、新、优”产品为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发展新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磷化工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大数据、新医药、健康产业、高新产业发展基地。
遵义城市组群。加快推进遵义市区、播州区同城化建设,推进建设南白、新蒲新区、遵义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