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贵州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贵州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7-02-14 11:55:45

 (2017年1月16日在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力监督和积极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劲头,因地制宜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因势利导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动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16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人大财经委的审查意见,计划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34.43亿元、增长10.5%,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三位。农业增加值1846.54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2.11亿元、增长9.9%,服务业增加值5251.15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12929.17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8.99亿元、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1.33亿元、增长8.1%。城镇化率提高到44.1%。民生指标稳中向好。“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5.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743元和8090元,增长8.8%和9.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生态指标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6.5%和3.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4%、1.7%、2.2%和1.4%。
  一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诸多亮点。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降低用电、物流、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五大成本”,为企业减负700亿元。落实国家部署,压减粗钢产能220万吨,关闭煤矿121处、化解过剩产能2107万吨。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获批建设。先后获批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成为一年内获批三个国家级试验区的省份。三是脱贫攻坚首战告捷。6个贫困县、60个贫困乡镇摘帽,1500个贫困村退出。易地扶贫搬迁45.8万人,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实现整体搬迁,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惠水“五个三”经验。获批设立3000亿元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四是大数据先行优势更加凸显。成功举办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获批建设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和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大数据管理局。高通自主服务器芯片项目落户我省。政府数据“聚通用”省市两级481个运用系统迁入“云上贵州”。大数据端产品增长2.2倍。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的重大步伐。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题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出部署,制定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暨绿博会。设立贵州“生态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绿色发展指数。新增16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环境保护督察。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联合开展环境违法案件省级挂牌督办。六是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开工和列入国家规划。“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贵阳至昆明客专通车,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竣工,仁怀机场和兴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乌江航道全线通航。贵阳至南宁高铁、贵阳机场三期工程、黄家湾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1万公里高速公路网加密规划启动实施,都匀至安顺高速公路获批建设。贵阳吉利新能源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10座大中型水库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数量居全国第1位。七是重大开放活动成果丰硕。成功举办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活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系列推介活动,以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1.2%和43.1%,实现“井喷式”增长。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北京)推介会、贵洽会、民博会等重大活动,新增入黔500强企业23家,引进省外到位资金80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八是新产业新企业新产品培育取得重要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新增单体旅游资源5.16万处。市场主体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突破200万户和4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个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新增工业机器人等工业产品42种,产品覆盖率达到55.2%。在线医疗、网络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快培育,呼叫中心座席超过12万席。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400亿元、增长30%,电子商务成长指数居全国第1位。
  过去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一是“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要进展。把降成本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把降电价作为“牛鼻子”,启动贵州电网输配电价改革,成立全国首家股份制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参与市场化交易电力用户达到953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输配电价总水平下降1.66分/千瓦时,大工业用电价格平均下降0.12元/千瓦时,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51亿元。全省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7%,降低物流成本174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到6.76%,并通过扩大直接融资、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186亿元。降低税费成本295亿元。商品房待售面积较上年末减少854万平方米,房地产去库存化周期缩短到14.7个月。同时,针对第四季度电煤供应持续偏紧情况,果断采取财政奖补、开辟运输绿色通道、派员驻厂驻矿指导服务等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保障电煤供应,基本实现了“不压减西电东送电量、省内不拉闸限电”的目标。
  二是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大力推动农业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国家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试点省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高标准生产基地1335万亩,蔬菜、茶叶、水果产量分别增长9.5%、47.5%和14.5%,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69个,新增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5.1%。
  三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对1130户企业实施了以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设立1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贵遵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带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9%、38.4%和12.3%,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3.4%和2.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5%。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颁发首届“省长质量奖”,驰名商标达到54件。
  四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工程,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2个。实施金融机构“五个全覆盖”工程,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分支机构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贵州股交中心实现市州全覆盖,全省村镇银行达54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2.38万亿元和1.79万亿元,分别增长22.3%和18.6%。新增主板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加快发展,传化智能公路港、贵州昌明国际陆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贵州国家质检中心园(一期)建成投用。
  (二)强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一是易地扶贫搬迁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在我省成功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开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555个,建成搬迁房9.7万套,实施搬迁45.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人,实现每户搬迁家庭就业1人以上。
  二是产业扶贫有力有效。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个,在662个贫困村实施“三变”改革,按“因素法”分配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以上用于支持“三变”改革等资产收益扶贫及股份合作经济发展。被列为全国首批网络扶贫试点省。在1300个贫困村设立电商网点,农村电商交易额增长27.1%。建成贫困村乡村旅游景点231个。为10.28万就地脱贫人口整治13.76万亩高标准农田。将2.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
  三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扶贫成效明显。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对31.7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补)学杂费,16.89万贫困人口学龄前儿童吃上营养午餐。完成44万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73.8万贫困人口享受到“三重医疗保障”。将270多万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农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158万“两无”人员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
  四是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4.8亿元,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68亿元、居全国第1位。省级统筹融资23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筹集23.73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在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和农发行省级政策性金融扶贫示范区。
  五是脱贫攻坚合力全面形成。成功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贵州工作联席会议。建立20位省领导对20个极贫乡镇“一帮一”定点包干脱贫工作机制。39个中央单位、7个东部城市、1381户企业、45所省属院校开展对口定点帮扶,组织15.7万名干部遍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部门和城市对口帮扶、企业整县帮扶和定点帮扶、干部驻村帮扶等多层次扶贫格局形成。
  (三)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大数据引领作用有效发挥。
  一是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发布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和大数据工程包,积极推进大数据项目化、事项化落实。华为全球私有云数据中心等落户我省,引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00个。富士康服务器生产基地建成投产。朗玛、货车帮等50家“互联网+”示范企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突破1.5亿元。
  二是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快建设。12个数据中心成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全国旅游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40万台。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加快推进,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省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出台政府数据地方标准和数据资源管理办法。
  三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光网贵州”、“满格贵州”、“宽带乡村”工程,光缆线路达到80万公里,出省带宽超过4340Gbps,新建3G/4G基站1.65万个,新增高速公路3G/4G信号覆盖里程1416公里,光纤到户覆盖1795.18万户,多彩贵州广电云实现村村通。
  (四)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加快释放。
  一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设立省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池”,“项目云”上线运行。建立“三长三短”项目库,发布实施三大基础设施、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工程包项目共1703个、总投资12450亿元。组织三次全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和四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累计开工项目1662个、总投资9807亿元。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三级两长”旬调度制度,每季度开展重大项目专项督查,集中力量抓好1948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597亿元。
  二是重点领域投资继续扩大。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网、现代水利网、城镇地下管网、信息基础设施网和电网,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340亿元,其中交通投资2031亿元、水利投资240亿元、城建投资1657亿元、电网投资94亿元、信息投资150亿元。着力推动投资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完成工业投资3076.5亿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49亿元。“5个100工程”完成投资5382.9亿元。“1+7”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735亿元和1214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70%左右。
  三是资金渠道进一步拓宽。争取中央各项补助资金2549.46亿元、比去年增加202.27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913.6亿元,核准发行企业债券448.9亿元,成功发行首支境外债券2.5亿美元。批筹设立交通、城镇化、“三变”、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500亿元。直接融资2434亿元,股票和债券融资增速居全国第2位。出台促进民间投资10个方面52条政策措施,举办促进民间投资和PPP项目合作推进会、签约项目资金539亿元,采用“互联网+”方式向社会公开推介2287个总投资达1.55万亿元的优质融资项目。1746个项目录入全国PPP项目综合信息平台,33个国家PPP示范项目加快推进。举行铁路项目招商引资大会,签订协议项目总投资662亿元。召开能源项目现场观摩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签约资金397亿元。分别举办农业、工业、服务业银企对接会,签约贷款项目2789个、资金5263亿元。完成民间投资5395.5亿元,增长11.9%。
  四是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面落实国家“十大扩消费行动”政策措施,实施旅游、会展、假日等12项消费拓展和消费模式改革工程,出台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方案,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五大幸福产业”,汽车消费增长19.2%,体育、娱乐用品消费增长26.3%。住宿、餐饮消费分别增长13.7%和12.7%。深入实施“百千”市场工程,推动“建材下乡”、“农机下乡”、“快递下乡”,农村消费增长13.4%。同时,努力促进外贸发展,新批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14个,认定一批省级跨境电商试点企业,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五)全力推进大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山植树造林,完成营造林528万亩、退耕还林130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539平方公里。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强化建筑、道路、矿山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完成玻璃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启动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建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厂18座,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过67万立方米/日,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重大项目17个,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3%。
  二是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发布实施大生态十大工程包和绿色经济产业引导目录,推动绿色经济项目化落实。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和绿色债券发行,设立省节能低碳产业基金。国家级循环经济领域示范试点增至22个。贵安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园等高端聚集平台加快建设。
  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回头看”工作。编制印发9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八大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建立乌江流域联防联控治污新机制。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扩大到12个县。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实施第三方治理项目60个。深入开展环保执法“风暴”行动,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黑烟囱”、“黑臭水”、“黑废渣”等“六黑”环境违法行为。
  (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我省自行设定行政职权37项,清理中介服务事项55项;向三个民族自治州下放11项行政许可事项、19项省级管理权限,专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三个民族自治州发展;公布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我省被列为全国首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售电侧改革、跨省区电力交易机制等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在全国首创电力交易指数,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完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存量转换,转化率达99.7%、居全国第2位。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启动“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7.1%和95.4%。在21个试点县193个乡镇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列为全国首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省。持续推进价格改革,出台了推进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在部分高校开展学分制收费试点,调整了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新增5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省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启动。
  二是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制定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新一轮“民营企业倍增计划”,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七难”问题。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211.4万户、注册资本2.4万亿元,分别增长13.4%和57.8%;从业人员达到700万人、增长15%。民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8%和15%,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2%。
  三是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国家内陆沿边地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出台支持“1+7”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发展的意见,“1+7”开放创新平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775.6亿元,贵安新区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贵安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泛珠区域合作,“数字丝路”跨境数据存储和服务中心建设得到国家支持,贵阳经开区、贵阳高新区、遵义经开区被列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我省实现与泛珠三角各省区通关一体化。被列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旅游示范省,开通杭州至贵阳快递货机航线,贵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
  四是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部署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贵阳创新型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贵安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贵州科学城建成,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28家、双创示范基地15家、众创空间2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55家、工程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3家、工程研究中心56家、企业技术中心19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达到802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0%,每万人发明专利达到1.97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00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6.4%。
  (七)大力推进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一是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有序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试点示范建设,盘县等5县市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20个县小城镇建设试点,茅台、青岩等5个镇列入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183个传统村落保护列入中央资金支持范围。贵阳轨道交通1、2号线等项目加快建设,贵阳中环路建成通车。实施小城镇十大提升工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新增城镇绿地面积50平方公里、给排水管网1722.62公里、供气管网502公里和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建成充电桩1983个。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60.65公里,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11.67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70万人。
  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县以下延伸。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800公里、农村公路2.36万公里。中型水库建成投运的县达到63个。30个县通天然气管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建设完成投资445亿元,“小康讯”实现900个行政村通光纤和2000个行政村4G网络覆盖,“小康水”新增解决24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68万亩,“小康房”建成2.87万户,“小康路”建成1.34万公里,“小康寨”工程覆盖2500个村寨,“小康电”新建改造35千伏以上线路110公里、10千伏以下线路2500公里。
  三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制定实施市州和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大力推动城区方阵走在前列、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发展潜力县增比进位、重点生态功能县绿色崛起,盘县在全国百强县的排位提升、仁怀市首次入围。县域经济(除市辖区外)占全省经济比重为64.3%。
  (八)扎实抓好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是就业创业成效明显。深入推进“雁归兴贵”、“双百工程”,全面落实促进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创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0家,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亿元。9个县市区被列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国家试点。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超过260万人,返乡就业创业达到75.4万人、增长18.7%,产业园区新增就业超过15万人。
  二是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教育“9+3”计划基本完成,新增38个县基本普及15年教育,18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新增10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成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0所。在11个贫困县及10个极贫乡镇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81.1万农村学生。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分别入住师生9.1万人和8万人,贵州大学扩建工程二期、遵义医学院新蒲校区基本建成。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健康贵州工程,加快“百院大战”项目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329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每个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配备达到2名以上,12296所农村中小学校配置校医12708人,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9个市州全面推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四是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打造了《山水贵客》等一批文化精品,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组织培训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8000多人。建设5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完成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建成生态体育公园15个,新建12个县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新建和改造32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从380元提高到42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8.2%和10%。对78.7万受灾群众实施救助。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7.6万套,改造棚户区43万户、农村危房30万户。
  六是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实现双降,刑事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信访维稳、打击非法集资等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总体来看,2016年全省经济发展逐月逐季向好、全年比预期好,发展的支撑性不断夯实、结构性不断优化、协调性不断增强,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强长板和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稳增长和惠民生协调共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煤电联动、水火互济的能源长效保障供给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煤矿综合机械化水平需加快提升,电煤供应保障压力仍然较大。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品种不丰、品质不优、品牌不强,市场需求与贫困乡村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不够,生产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三是投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占比不高,工业投资增速回落,民间投资增长乏力,资金来源趋紧。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仍需加大,烟草等行业生产持续下行,新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五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六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七是一些领域潜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加强防范,社会治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实施主基调主战略,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800亿元、增长10%,农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20个贫困县、90个贫困乡镇摘帽,2300个贫困村退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调控目标范围内;城镇化率提高到4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
  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为当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对经济增长将起到强劲支撑作用。经过对12个主要工业行业进行调度,预计今年存量企业可新增增加值280亿元左右、在建亿元以上项目投产新增增加值80亿元,可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保持18%、11.5%的增速。这些将对实现经济增长10%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考虑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需要。为了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和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速。同时考虑了就业、居民收入和财税增收的需要。我省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7—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75万人,经济增速须达到10%。三是考虑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尽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实体经济进一步振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有利于我省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同时也要看到今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缓慢复苏进程中,国际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持续传导到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综合来看,10%增长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富有挑战的,需要全省上下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
  做好今年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坚持“两条腿”走新路。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传统产业,巩固现有生产力,稳住我省经济发展基本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开放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生产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巩固降成本成果,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继续稳定降低电价、物流等成本,把降低融资成本作为关键一招,制定实施新一轮降低融资成本实施方案,为企业降低用电、融资、物流、税费、制度性交易等成本500亿元左右。深入实施“双退出”行动计划,落实好煤炭去产能实施方案,确保关闭退出煤矿120处、压减煤炭产能1500万吨,同时妥善做好职工培训、转岗和安置工作。加快制定煤炭工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加强电煤稳定保障供应,推动煤炭和电力行业提速增效。推行“农民安家贷”等信贷产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加大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货币化安置力度,棚改货币化安置达到50%,完善引导过剩商业地产向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转移的配套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投贷联动、股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引导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多措并举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制定出台补短板实施方案,抓好20个领域精准投资补短板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编制实施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重点行业提质转型实施方案,开展传统产业技改项目1000个,完成技改投资350亿元左右。研究制定振兴烟草行业计划。推动吉利汽车10万辆整车产业化、务川氧化铝、绥阳煤电锰一体化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中石化织金煤制烯烃、毕节煤制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建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园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六盘水等地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占市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规划建设一批 “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新增“三品一标”种植面积700万亩,发布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实施“黔菜送粤”、“黔果入沪”、“黔货进京”工程,促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快速增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十百千”工程,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个,开展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制定全省服务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推动动漫、家政、养老、康体、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五是大力培育发展新经济。大力实施“双培育”计划,实施“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四转企业成长工程,新增企业市场主体5万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0家以上。出台实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实施“十大产业·百大项目”新经济培育工程,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创新研制、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大力推动“军转民”“民参军”,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实施军民融合项目60个,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增长18%。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和大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加快贵州侗乡、梵净山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10个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县建设,推动大健康产业六大示范创建工程和“6个50”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力争新增30个以上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六是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扎实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建立企业标准领跑制度,创建贵州省名牌1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0个。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三同工程”实施范围。制定出台支持贵州省中国驰名商标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贵州服务”品牌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服务品牌。
  (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加大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坚持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用好“扶贫云”和“国土资源云”精准扶贫作战图,积极推进跨县、跨市州安置,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3500个。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大力推广惠水“五个三”经验,完善促进搬迁户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搬迁家庭每户稳定就业1人以上。
  二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个以上,带动60万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推进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高标准农田。继续将财政扶贫发展资金的60%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资金,集中用于支持扶贫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村集体发展,投资收益折股量化到户。全面实施“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抓好网络扶贫试点省建设,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优惠贷款支持。办好全球电商消贫大会,实施农村电商扶贫网店创业示范工程,实现贫困乡村电商网点全覆盖,推动“网货下乡”和“黔货出山”,农村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
  三是统筹抓好生态、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加大贫困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力度,坚持和完善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制度。开展碳汇精准扶贫试点。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完善医疗救助保障政策,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试点,推动援黔医疗卫生实现对口帮扶我省66个贫困县县医院全覆盖。实施扶贫专项培训工程,开展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对4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向对口帮扶城市有组织输出护工、家政等紧缺劳务人员1万名。统筹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
  四是整合资源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实施54个东部经济县与我省66个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快打造一批对口支援产业示范园区和面向对口帮扶城市的农特产品供应基地。纵深推进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和东部7个帮扶城市对口帮扶工作,完善中直机关、省直单位帮扶机制,实现驻黔央企、省属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县全覆盖。推动全省“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和政策性金融扶贫示范区加快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推广“特惠贷”、“贵扶贷”等精准扶贫信贷产品。深入推进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扎实推进省领导定点包干20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工作。
  (三)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一是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项目化、事项化落实。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四区四中心”建设和7项系统性试验,推动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中科院上海贵安生物医药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分别制定实施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企业、园区与大数据融合发展专项。在能源、化工、冶金、白酒等传统产业省属国有企业率先启动实施一批融合项目,实施大数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100个。深入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等12项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个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服务型数字经济。出台实施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华芯通自主服务器芯片、华为全球私有云数据中心、阿里巴巴贵州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支持货车帮、朗玛信息等一批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建设,加快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等领域改革和基础设施发展支撑能力建设。建立省数字经济创业投资基金,推动创建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区(县)、示范小镇、示范园区、示范景区、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
  三是深入实施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应用系统100%迁入“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已迁入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目录和省直部门绿色数据全部上架开放,建设“云上贵州”APP平台,打造全国领先政务民生APP品牌。建立政府数据分类、分级和数据目录梳理指南等地方标准。探索大数据安全立法,研究制定数据分级、定密、个人数据保护等方面规则和标准。
  四是强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光网贵州”、“百兆光网城市”、“满格贵州”工程,建成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确保通信光缆达到83万公里,出省带宽达到6000Gbps,光纤到户2120万户。完成信息投资180亿元。
  (四)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迅速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召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完善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抓好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解落实。精心编制实施多彩贵州公园省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一批示范性公园建设。精心开展“贵州生态日”活动。提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品牌影响力,办好相关研讨和观摩活动。
  二是强化绿色屏障建设。坚持铁腕治污,开展污染源大普查大排查,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大力开展重点行业治污减排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退耕还林477.4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面淘汰13个设市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制定县城以上城市限制燃煤区和禁止燃煤区划定方案,县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以上。制定乌江保护条例,全面实施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流域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一级A标准。落实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及措施。建立耕地土壤类别划定责任清单,推动铜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三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制定能矿资源绿色化发展实施办法,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369万千瓦。实施全省充电桩建设规划。制定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一批绿色企业。编制并实施重点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方案,实现改造率30%以上。编制实施大健康产业、水产业、温泉产业开发利用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盯紧落实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谋划成立生态环保投资公司。积极争取扩大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
  四是着力建设绿色家园。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做好城镇开发边界与基本农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制定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推进城市建筑绿色化,引导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行业带头发展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公园、山体公园、湿地公园和绿色廊道。加快推动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建设低碳城市。创建30个生态示范乡镇、100个生态示范村。
  五是健全完善绿色制度。加快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贵州特色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开展以县级为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实施省级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制定省级空间规划编制办法,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挂牌成立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继续扩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深入推进环保执法行动,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全面开展对市州的环保督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
  六是加快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倡导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广泛开展绿色学校、机关、村寨、社区、家庭创建活动。强化生态文明理论和政策研究。研究开设生态文明电视栏目,设立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站。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博物馆建设。
  (五)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抓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落地落实。编制实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及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现代产业发展、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建设配套方案,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推进以旅游、金融为重点的服务业开放发展,大力推进开放式扶贫。制定出台支持服务贸易(外包)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抓好贵安新区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二是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编制实施“1+7”开放创新平台发展规划,用好“1+7”开放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基金,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项目,争取遵义综合保税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获国家批复。建成2个以上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建设。建成贵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单一窗口免费申报机制。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境外商品营销中心。大力实施开发区培育升级计划,加快打造一批1000亿级、500亿级、300亿级、100亿级开发区,争取更多开发区列入国家新一轮开发区目录。
  三是加大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泛珠区域合作,务实推进东部地区对口扶贫示范园区建设, 加快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基地,实现与全国各省区市通关一体化和通关作业无纸化。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办好贵洽会、产业扶贫招商大会、大数据金融(北京)专题推介会、山地旅游专题招商活动等,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20家以上,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1000家以上,引进省外到位资金8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四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清单和企业设立后的经营许可清单,对保留事项实行多证合一、证照联办,扩大“证照分离”试点,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贵州省政府投资条例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建立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权利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等改革,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厂办大集体改革。扎实推进煤炭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建立符合贵州实际的煤电联动、水火互济能源保障供给新机制。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加快电力交易机构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售电侧市场主体,抓好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电侧电价市场化。在进一步扩大工业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基础上,选择非公益性、非公用事业性工商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着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建立全省非煤矿资产资源整合机制,出台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交易规则,实行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有序推进天然气、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开展农业用水价格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深入推进“营改增”及配套改革。深化社会信用、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改革。狠抓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占比提高到54%。
  五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贵安新区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启动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推动遵义高新区、安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打造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发布年度新兴技术榜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一批科技攻关项目,转化一批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遴选支持标准,以大数据企业为着力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新认定9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6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4%。
  (六)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一是推动旅游产品创新。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编制实施全省和县域山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温泉省”建设,大力开发康养旅游、温泉疗养等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多彩贵州“风景眼”和贵阳至平塘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茅台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汽车露营基地加快建设,推出一批山地户外康体示范基地。制定发布贵州“旅游首选商品”名录,推动“五张名片”和“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向旅游商品延伸转化。力争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0%和35%。
  二是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着力发展满意旅游,加快建立全省山地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推进4A 、5A级景区旅游标准应用示范建设,推动1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增18个4A级以上景区。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完善旅游业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创建一批“旅游发展先进县”和“精品旅游项目”。加强旅游营销推介,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设立贵州旅游营销推广中心,推动成立航旅海外营销联盟,加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形象推广,与香港、上海、北京、昆明、桂林等入境口岸城市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开发一批“一程多站式”旅游线路,开通港澳旅游“直通车”。
  三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工程包项目落地落实,高标准建设10条精品旅游线路、100个重点旅游景区、100个乡村旅游点。推动“快旅慢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交通服务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贵阳、安顺等10个区域

上一篇:贵阳市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下一篇:关于印发《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 (2017—2025年)》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