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四大创业创新载体。以创业支持创新,以创新环境促进创业,加快建设新型科技研发集聚区、服务业创新园区、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四大载体。一是建设新型科技研发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中小科技型企业孵化园,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为中小企业孵化、培育、成长乃至上市提供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二是建设创新型服务业园区。加快互联网金融、软件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打造服务业创新高地。三是建设一批创业园。依托高校、大学科技园、职教园区等,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园,采取建立审批服务直通车、免费代办“四证一章”等措施,为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等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建立“互联网+创业”的众创空间平台。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建设一批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促进跨界融合。
培育三类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全面落实鼓励创业创新的支持政策,加快推动行业龙头技术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众创空间创客群体。一是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工艺流程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加强研发和设计创新,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二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产业联盟。发挥中小企业数量多、覆盖面广等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选择一批不同行业的“专精特”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科技小巨人”,引导其在细分市场上做到专业化,在产品质量上做到精细化,在产品品种上做到特色化,在产品开发上做到创新化。三是创客群体。紧抓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着力培育一批创业小镇、天使小镇,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各个领域的创客群体提供服务,构建创客集群。
强化金融支持创业创新力度。围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更加高效地衔接和互动,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方面,推动“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联动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开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青年人才创业进行风险投资。另一方面,创新科技金融模式。加快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科技金融服务,利用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向高成长中小企业、高技术小微企业、个人创业等提供多元全程融资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人”是创业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业创新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千千万万人的智慧。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结合优良政务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着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一方面,制定实施中长期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高成长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集聚高层次复合创新型人才和创新管理团队。另一方面,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鲜明、优质高效、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全力打造创业门槛最低、创新环境最优的环境。一是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行政审批清单制度目录,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实现各类行政事项中心内办结;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现“一照一号”。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在自主科技成果入股、办公场地租赁补助、税收奖励、财政资金、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