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背景
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的潜力,破解新时期发展面临的矛盾,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等战略机遇,引领贵州加快跨越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节 发展特征
支撑带动作用大幅提高。。黔中城市群是贵州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也是西部地区迅速成长的经济板块。2015年,黔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贵州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8.87和1.56个百分点。大数据、大健康、文化旅游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贵安新区、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平台促进了优势要素聚集,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中欧班列开通运营,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酒博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提升了区域知名度,黔中城市群已成为引领贵州转型跨越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领头羊。
核心城市聚集程度不断提升。黔中城市群含1个Ⅰ型大城市、1个Ⅱ型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2个Ⅰ型小城市,3个Ⅱ型小城市,16个县城和197个建制镇,以贵阳中心城区和贵安新区为龙头,以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为支撑,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补充,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贵阳市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市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834.9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27.58亿元,占贵州省比重从18.14%提高到21.21%。贵安新区成立以来,以大数据、先进制造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及人口、资金等要素正在不断聚集。
城市间联系日趋紧密。随着城市间基础设施连通性的增强和产业分工合作的深化,城市间及城市内部合作不断增强。贵阳中心城区与周边清镇、修文、平坝、龙里等城镇的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与长顺、惠水、贵定、息烽、开阳、黔西等县城的联系不断增强。贵安大道的建成通车以及贵安新区各项重点工程的开展,贵阳、安顺一体化进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都凯城际快速干道与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都匀-麻江-凯里一体化有序推进;毕节双山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合并组建金海湖新区,加速推进了毕节七星关区与大方县城同城化步伐;通过凯里经济开发区和炉碧工业经济开发区代管乡镇街道,凯麻同城化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区域已成为支撑城市群发育形成的重要板块。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提升。以贵阳为枢纽,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长沙高铁开通,贵州进入“高铁时代”,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州有机场,内外综合交通网络初具雏形。水利建设空前加快,建成和开工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增强了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缅气入黔”工程实施,贵州进入“管道天然气时代”。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宽带贵州”建设取得突破,贵阳、遵义、安顺实现通讯同城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突出矛盾
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171.39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50%。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去库存、去产能任务较重。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明显,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城镇体系结构亟待优化。核心城市带动力弱,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和黔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尚处于聚集为主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辐射效应不明显。市(州)中心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中等城市数量较少。小城市和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欠佳,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较弱。贵阳与其他地州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较弱,与周边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作层次不高。
基础设施网络仍需完善。部分城市干道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快速连接通道不畅,交通枢纽与产业园区、景区之间衔接存在障碍,城际间交通网络建设仍待加强。贵阳核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大城市病”显现。区域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有待提升。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水资源丰富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可开发建设用地少与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并存,能矿资源开发粗放与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并存。贵阳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加大,水污染防治任务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和自然灾害风险大。
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依然存在,低水平市场竞争、招商引资各自为政和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普遍,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成本共担、风险共承、利益共享等协作协商机制尚未建立。
第三节 发展机遇
新型城镇化战略为黔中城市群发展提供新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体形态,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板块,加快培育中西部城市群已成为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大举措,这将促使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向黔中城市群倾斜;同时贵州作为国家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先行示范区,也为黔中城市群加快探索出一条符合贵州城镇化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战略为黔中城市群发展培育新动力。国家积极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的新动力、新空间,持续打造发展的新引擎,推进贵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利于黔中城市群对接国家网络强国和大数据等战略,并依托正在蓬勃发展的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新兴产业以及独特的生态、历史、文化等后发优势,引导创新要素与传统要素相结合,培育形成弯道取直、赶超发展的新动力。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黔中城市群发展厚植新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利于黔中城市群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放大生态本底优势,深入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模式。
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为黔中城市群发展拓展新空间。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黔中城市群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展与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扩大开放领域;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泛珠区域合作的深化,有利于黔中城市群密切与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等区域的经济联系,开展产业分工协作,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先行走出一条与沿海沿边及内陆其他省份不同的开放合作新路子。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以贵阳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推进贵阳、贵安新区、安顺一体化发展为引领,推动核心经济圈建设,积极促进核心圈与辐射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分层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共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平台合作联动;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要素高效自由流动,将黔中城市群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兴增长极,为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调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民主法治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多彩贵州提供强大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分工协作,协调发展。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镇)、群内与群外等重大关系,统筹人口经济分布、基础设施网络配套、生产生活生态格局,增强城市群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优化供给,创新发展。大力推进路径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促进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转为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要素空间配置和组合,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新需求,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人地和谐,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优化调整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平台支撑,开放发展。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全方位开放战略,搭建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平台,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深化产业、经贸、人文、环境等合作,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改革引领,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群形成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发挥好政府在空间管制、基础设施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等方面的作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第三节 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产业,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建设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先导区、山地特色旅游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先行示范区。提升大中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推进安顺市、都匀市、贵安新区、播州区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凯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绿色集约高效城镇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力度,率先在城市群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山地特色的融合、集约、高效、生态、多元型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的山地特色城市群培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探索扶贫开发与城镇化融合推进的新方向,把城市群作为实现全省大扶贫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
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快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度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泛珠三角合作等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加强与全国重点区域及周边省份的合作,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着力,构建立体开放通道体系,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为全省对外开放水平迈入中西部前列发挥重要支撑带动作用。
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保,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发挥气候环境优势,依托特有的山、水、林、田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营造山水城市,打造绿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区,塑造一批山地特色景观和建筑群落,构筑山城相融、城在林中、园在城中、水在园中、村在景中的宜居宜业宜游绿色家园。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围绕带动贵州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群比较完备、要素有序流动、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开放程度较高、生态环境宜居的城市群。
综合发展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传统产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高速成长,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优势特色轻工等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制造业与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形成西部地区极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城市间产业协作不断深化,区域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对贵州的引领作用更加强劲。
城镇体系结构形成新格局。贵阳核心城市和贵安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凸显,核心圈层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性中心城市迅速成长,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增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不断优化,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通信、能源、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对外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有效增强。
创新开放能力成为新动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增强,创新平台和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建设构筑新优势。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融合、集约的开发模式成为主导,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绿色产业、绿色生活和绿色城市建设探索出新模式和新路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市场化供给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后发优势。
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新支撑。。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市场化配置要素和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产业发展共兴、创新资源共用、多规合一的机制基本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重点跨界地区一体化、同城化步伐加快。
到2030年,创新型产业成为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互惠,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城市(镇)协调有序,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人民生活和谐幸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绿色、融合、创新、多元型城市群。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
第一节 建设核心经济圈和通道经济带
做大做强核心经济圈。“十三五”时期黔中城市群发展的重点是打造以贵阳中心城区、贵安新区为中心,周边清镇、修文、平坝、龙里、贵定、息烽、开阳、瓮安、福泉、都匀、西秀、惠水、长顺、普定、织金、黔西等高速公路1小时以内可通达城市组成的黔中核心经济圈。坚持规划共绘,产业共兴,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生态共保,社会共享,先行推进核心经济圈一体化、网络化发展,建设成为带动黔中城市群及贵州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进一步做大贵阳中心城市,加快贵安新区建设,加强中心城市、城市新区、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间的有机联系和空间整合。积极推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突出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优质丰富生态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率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完善贵安新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等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创新跨行政区域开发合作新模式,统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
建设四条通道经济带。依托高铁等重大交通干线及其沿线大中小城镇,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壮大沿线重点城镇规模,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带。依托贵阳至昆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干道,建设贵阳-安顺经济带,推进高铁沿线综合交通大通道及网络建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精深加工、旅游等产业,加快推进与滇中城市群等区域的合作发展。依托贵阳至广州和贵阳至长沙高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等干道,建设贵阳-都(匀)-凯(里)经济带,推进综合交通网、特色产业带、生态旅游带和新型城镇带建设,加快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业发展,培育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促进与长江中游、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区域的合作发展。依托贵阳至重庆高速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干道,建设贵阳-遵义经济带,加强高铁沿线交通网络建设,促进经济带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合作,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旅游、特色轻工等产业,打造高铁沿线无障碍物流“绿色通道”,促进与成渝城市群的合作发展。依托贵阳至成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贵阳-毕节经济带,推进高铁沿线交通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能源电力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做大特色农业,提升物流和文化旅游业,促进与四川、重庆相关区域的合作。
第二节 做大做强核心城市
以贵阳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新区建设、新城建设为重点,强化规模集聚和功能提升,推进贵阳和贵安新区联动发展,形成协同整合、有机分工的核心载体,培育成为黔中城市群和西部地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经济发展引擎。
提升贵阳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增强大数据、高端制造、金融商贸、科技信息、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会议会展、综合交通主枢纽等核心功能,提高首位度。积极培育新引擎和新动力,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前沿与关键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建设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城市。挖掘发扬阳明文化,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增强贵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形成与周边省会城市2至3小时交通圈。拓展对外开放服务功能,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全面增强参与国际国内合作竞争的层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建设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调整疏解非核心功能,积极培育发展卫星城市,不断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一些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向外转移。加快贵阳至贵安新区城市轻轨、花溪至龙里城市大道等贵阳与周边城镇的连接通道建设,推进与贵安新区、清镇、修文、龙里同城化发展,推动贵阳市所辖部分县(市)撤县设区,到2020年,贵阳中心城市(含贵阳中心城区、贵安新区、清镇市、修文县和龙里县城)力争建设成为5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高水平建设贵安新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支持设立区域总部、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创新引领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品牌,建设绿色金融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会展中心、中国南方数据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科教研发基地。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民族特色鲜明、生态家园特点突出的健康休闲养生胜地。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的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新兴城市,把贵安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助推黔中城市群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到2020年贵安新区人口达100万人。
第三节 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培育遵义、安顺、毕节、凯里和都匀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促进与邻近区县同城化发展。
遵义中心城市。把遵义打造成为黔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接成渝城市群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带动黔北区域加快发展。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建设以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新材料、化工产业为主导的资源深加工基地,以白酒等为重点的特色轻工基地。弘扬红色文化,以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目标,建设具有跨省旅游集散与组织服务功能的旅游组织中心和商贸流通基地。加强与贵阳中心城市、重庆及周边其他重点城镇相连接的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增强综合交通副枢纽功能。加快推进遵义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与重庆、四川南部地区重点城镇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积极承接重庆IT产业、汽车、摩托车配套产业转移,做大遵义中心城市规模,重点推进新蒲新区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各城市组团有序开发,建成连接中心城区与绥阳、仁怀之间的城市主通道,推进绥阳城区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动绥阳县撤县设区,到2020年,遵义中心城市(含遵义中心城区和绥阳县城)人口力争达到200万人。
毕节中心城市。把毕节打造成为川滇黔区域中心和对接成渝城市群西南部的中心城市,带动川滇黔交界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发挥煤炭、农特资源优势,建设煤炭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毕节国际内陆港建设,建设川滇黔交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加强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赤水河红色旅游线路。做大毕节中心城市规模,建设城镇间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交通干道,全面推进七星关区、大方县城、金海湖新区三个板块同城化发展,推动大方县撤县设区,到2020年,毕节中心城市(含毕节中心城区和大方县城)人口力争达到100万人。
安顺中心城市。把安顺打造成为黔中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带动贵州西南部地区加快发展。围绕构建山地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屯堡文化特色,着力推进产业融合、业态创新、产业化发展,将安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避暑休闲度假胜地、山地型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地方特色装备制造业发展,建设高技术制造基地。积极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着力发展健康养生、医药、养老、药食材等产业,促进大健康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安顺中心城市规模,推动主城区、平坝城区、乐平组团、普定片区组团式发展,规划建设安顺轨道交通,促进安顺主城区与普定、镇宁同城化发展,推动普定县撤县建区。到2020年,安顺中心城市(含安顺中心城区和普定县城)人口力争达到100万人。
凯里中心城市。把凯里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中心、黔东南装备制造业基地、农特轻工产品加工基地,带动贵州东南部地区加快发展。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苗族文化,积极对接湖南、广西旅游市场,强化区域旅游组织中心地位,积极发展农特产品加工、民族特色轻工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凯里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做大凯里中心城市规模,加快凯里-麻江同城化,建成凯麻同城化轨道交通;推进都匀-凯里一体化发展,建成都凯城际快道、城际输气干线,到2020年,凯里中心城市(含麻江县县城)人口达到50万人。
都匀中心城市。把都匀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农特轻工产品深加工基地,带动贵州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整合周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发挥本地的布依文化特色,提升旅游服务和组织功能,依托区域特色农特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贵广物流大通道,建设西南地区对接“一带一路”的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装备制造业。做大都匀中心城市规模,到2020年,都匀中心城市人口力争达到50万人。
第四节 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加快完善县(市)域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升县域中心城市支撑功能。进一步壮大县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县(市)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有序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城市群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形成与大城市合理分工的城市功能。加强县城公共供水、市政道路、燃气、信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允许有条件的、聚集人口能力强的城镇按照相同人口经济规模城市市政标准进行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城镇成为中小城市。
加快特色小城镇发展。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加快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连接城乡、聚集产业、承接人口、辐射带动的能力,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城关镇、中心镇和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不同功能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古镇、数字小镇、电商小镇、创客小镇、避暑小镇、养生小镇、茶业小镇、药业小镇、酒业小镇、体育小镇、航空小镇,使特色小镇成为新的经济业态。
增强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创建以“生态、怀旧、文化旅游”为特征的“国际慢城”。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接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小城镇。
第四章 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精细配置城乡扶贫资源,做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脱贫成效五个精准。加快“扶贫云”建设,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动态化管理,制定和完善贫困县、乡(镇)、村退出标准和程序,完善退出机制。科学制定扶贫开发项目,落实“五个一批”和“六个到村到户”措施,推动城乡贫困人口限期脱贫、精准脱贫。全力打好六大脱贫攻坚战。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绿色贵州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六大重点,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依托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产业园区,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落实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积极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合作,共建一批扶贫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完善扶贫产业链条。
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大力推进黔中城市群涉及的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加大各类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倾斜力度,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片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连片特困地区劳务经济,积极推进特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尽快脱贫。
第二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解决基础设施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提升、乡村道路畅通、安全用水、安全用电及光明等工程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灌溉问题,建成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农村电网,实现建制村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运、通宽带和自然村村村通电话。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校教育网络,加强农村基本医疗设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体系,加快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邮政普遍服务网点运营保障,推进农村商业服务设施和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构建基本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快乡村改厨、改厕、改圈及庭院硬化工程建设,加大村庄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力度,引导农民培养文明生活习惯,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共同创造干净整洁农村生活环境。实施农房改造、风貌提升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美观、实用、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加强农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强化农村消防安全保障。
第三节 加快推进镇村联动发展
统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发挥小城镇集聚农民、繁荣农业、带动农村的重要功能,将田园、乡村融入城镇,构建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新型镇村体系,实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根据镇村的资源禀赋,同步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同步实施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镇村产业发展,扩大城镇服务半径。科学划定农村居民点、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建立一批农民合作社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围绕小城镇生产服务需求,积极提供原料集散、生产配套、人力支撑等活动,围绕周边大城市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农特产品加工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探索贵州特色离土不离乡、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路径。
第五章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
建设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快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发展集聚区、黔中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和贵州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等大数据示范平台,吸引一批国际级、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集聚。积极吸引高级别数据中心落户,推进建设黔中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积极推进建设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的数据中心。加快推进黔南州超级计算中心建设,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在科学工程、环境监测、交通监控、气象预测、新材料研发、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物理平台。发挥“云上贵州”平台优势,推进贵阳建设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全国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继续办好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统筹办好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等,推进建设“数字丝路”跨境数据存储和服务中心,打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基地,打造全球大数据领域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推进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器建设,办好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建成一批大数据创客产业园和众创空间。
构建大数据产业体系。以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为引领,以遵义软件园、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数据产业园、凯里电子信息产业园、毕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区、深圳-毕节智慧产业园等为支撑,着力发展数据存储加工、应用服务、安全和交换交易、教育培训研发等核心业态,推动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等关联业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大数据衍生业态,积极推进贵阳、遵义、毕节等呼叫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服务外包,推动电子商务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大数据充分聚合交换、大数据全产业链服务应用、电子信息制造业态丰富、上下游密切融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挖掘“互联网+”潜力,大力拓展“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以贵阳、贵安新区为引领,实施“互联网+”创新引领行动,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惠普金融、人工智能等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产业升级行动,以贵阳高新区、小孟工业园、遵义汇川机电产业园、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等为引领,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以贵阳传化智能物流港、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等为载体平台,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专项行动计划。以贵阳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积极发挥黔中城市群在贵州实施“互联网+”服务普惠行动中的率先示范作用。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安新区、安顺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为支撑,依托遵义、毕节、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组团,按照分工细化、协作紧密、资源共享的要求,联合推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成套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以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及其他各类专用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贵安新区、贵阳、遵义、毕节、都匀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节能装备基地建设。鼓励军工、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推动军工产业与地方产业融合,打造贵阳、贵安新区、安顺、遵义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遵义、安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支持老工业区加快改造。
发展特色优质轻工产业集群。依托农特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按照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要求,协同建设一批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原料保障、特色轻工产品加工、市场推广营销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全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白酒、卷烟、茶叶、饮用水、特色食品、中药民族药、旅游商品等特色轻工业产业集群。加强品牌建设,引领贵州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贵州品牌”。以各少数民族集聚区为重点,鼓励、支持和引导就地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民族工艺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优化能矿资源加工产业集群。围绕引领和支撑贵州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的需要,按照一体化、循环化、基地化要求,加强城际协作配套,联合开展资源类产品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升级,深度转化煤、磷、铝、钢、锰等能矿资源,推进传统资源采掘和初加工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打通传统能源、化工、冶金等上下游产业链条,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能矿资源加工产业一体化、循环化发展,促进联动转型升级。建设贵阳、贵安新区综合性能矿资源科技研发中心,提高遵义、毕节、安顺等产区能矿资源精深加工水平,促进矿产资源就地转化。统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与煤炭热电等传统能源改造提升,培育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备的能矿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支持独立工矿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壮大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集群。按照节能环保低碳化要求,积极研发推广建造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新型建筑建材替代产品,促进建筑业与建材业融合发展,严格淘汰落后建筑建材产能,促进传统建筑建材技术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及石材等优势产业。建设贵阳新型建材研发及技术转化中心,在贵安新区、遵义、毕节、安顺、都匀、凯里等建设一批新型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和石材产业园,率先培育形成能够带动贵州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集群。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依托贵阳、贵安新区生物科技产业基础,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业为重点,协同推进研发转化和基地化生产。以金属高性能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为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动形成贵阳、遵义、贵安新区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贵安新区为引领,联合贵阳、遵义等地协同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核心材料和零部件、成套装备及安装应用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联动发展大旅游业。突出民族文化和山地自然风光特色,以资金、品牌、市场为纽带加快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协同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农业、工业参观等多种旅游产品,建设完善高铁站区和航空口岸旅游服务体系,构建方便快捷、开放共享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积极开拓高铁沿线和“一带一路”国家旅游市场,共建旅游品牌。加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设云上贵州旅游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旅游服务一体化,率先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性服务中心布点,打造若干旅游精品,以贵阳为中心,打造若干特色景点旅游线路,串联建设旅游风景区、特色旅游小镇。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创意农业,配套建设一批农特产品线上线下互动的展销体验中心。围绕大数据、大健康、智能制造、特色轻工等主题,鼓励各市联合开发都市工业旅游项目。
培育大健康养生产业。。深入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实施计划,加快整合各市医药及健康资源,推动中药种植、药品研制、医疗器械制造相结合,大健康与山地旅游相融合,促进健康养生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聚化、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运动、健康饮食、健康服务等产业,加快形成以医药为核心、健康养生为内涵、上下游联动的大健康养生产业集群。提升贵阳和贵安新区在医药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贵阳、贵安新区、乌当区、普定县、大方县、凯里市、龙里县等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物流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以贵阳为中心、贵安新区为枢纽,龙里县为支撑的贵阳大都市物流核心圈,建设东西、南北向物流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物流网络,积极推进多式联运,构建无缝衔接、货畅其流、快速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加快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城市间物流信息共享。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配套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成贵阳航空港物流园、改貌综合物流港、贵阳(扎佐)商贸物流港等一批综合性、专业性、智慧型物流园区,加快实施贵州西南粮食城、双龙快递物流城、贵州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
着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业。提升贵阳核心城市金融商务会展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区域中心、贵州金融城等建设,加快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物联网金融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贵安新区建设西部绿色金融港和贵州绿色金融交易中心,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金融功能。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拓展异地业务和联合融资服务,开展金融信息交流和培训合作,加强融资项目对接服务,推进异地一体化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核心经济圈、毗邻地区金融服务同城化、一体化。推动区域性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市场规范发展。丰富完善商务会展业业态,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改造和新建一批商务会展场所,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务会展服务平台,共同研究制定区域商务会展市场开发战略,树立区域商务会展形象,打造区域商务会展品牌。
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和推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整体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和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提高产品的文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举办各类大型国际性文化博览会、版权交易会等活动,推动区域动漫、出版、印刷等企业扩大合作。开发具有黔中区域特色和各自城市风格的文化创意产品,深入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和区域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共同打造“黔中文化走廊”。
第四节 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加强园区布局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为引领,打破城市、部门和行业界限,整合优化园区资源,统筹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园区建设,推动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合作共建。率先推进同城化地区共建园区。积极开展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循环低碳理念,加快改造提升资源加工型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和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一批现代生态农特产品加工园区。
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各地科技力量,组织开展联合研发攻关、成果共享。以贵阳、贵安新区为龙头,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贵阳、贵安新区和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申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其他城市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基地、科技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加强科技信息、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与国家创新平台、其他区域创新平台通过联盟合作方式实现有效对接。建设提升一批具有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园,推进组建众创联盟,积极开展融合创新,率先在黔中城市群形成协同创新、互助创业、联动就业的共同体。
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加强城市群内产业政策对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支持优势龙头企业跨界整合资源,以贵安新区为引领和示范,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市场运作方式和技术服务手段,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发展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广泛融合,积极拓展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壁垒,促进产业间配套协作,连通供应链、服务链和消费链,培育产业新业态、服务新方式和消费新模式,着力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进实施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导产业集群式转移落地生根。建立园区共建共享机制,鼓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海外投资者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联合出资、项目合作、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共建产业园区。
第六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发挥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功能,以贵阳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核心,以客运专线、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构建外联内通、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城市群“一圈四带”空间格局和“一核五心多点”城镇体系的形成。
构建快速城际交通网络。构建以贵阳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的放射状快速城际交通网络,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构建发达、快捷的城际交通体系,增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重点城镇、相邻地区之间的通道建设,适应和引领区域城镇化、同城化发展。加快形成贵阳-安顺都市圈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形成贵阳至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的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提升区域干线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打通县际断头路,完成全线升级改造,建设兰海高速遵义至贵阳扩容工程,建成环贵州高速公路,尽快贯通贵阳(花溪)至安顺、织金至普定、开阳至息烽、息烽至黔西等城际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贵龙纵线干道工程,加强同城化地区路网衔接。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加快推进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打造贵阳与周边省份的一小时飞行圈,开通贵阳至瑞士、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航班,拓展中远程国际航线。改扩建安顺机场,优化遵义、毕节等机场航线网络,加快推进遵义怀仁机场建设,规划研究都匀机场,鼓励和引导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航线,完善既有支线机场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和支线航空网络,整体提升支线机场适航保障水平。积极推动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建设。
构建水运体系。统筹规划航道、港口布局,争取国家支持提升乌江航道等级及配套的港口、码头工程建设,提高枢纽通航设施的通行能力。加快开阳港、遵义港枢纽港口工程建设,推进瓮安港港区建设工程。依托港口枢纽建设,发展通道港口物流,共建乌江渡等库区旅游航运工程,提升内河水运服务水平。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原则,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推进铁路-公路、铁路-水运、铁路-航空联运,完善空港货运设施,加快航运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快速高效的集疏运体系。重点打造和完善贵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包括贵安一体化的安顺枢纽、贵安新区枢纽)、提升遵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对外通道和客货运输枢纽站场的规划布局和一体化建设;加大力度建设毕节、都匀、凯里等省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货运输枢纽站场以及物流园区的布局建设,提升区域枢纽功能,增强区域枢纽城市的对外通道,促进路网连通和网络化。提高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
构建便捷畅通的对外运输通道。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尽快形成黔中城市群与周边省(区、市)连接的快速通道,构建黔中城市群至周边省会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2-7小时交通圈。向北加快建设贵阳至重庆、成都高速铁路,推动乌江航道扩能改造,实现与成渝城市群的快速联通;向南加快建设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积极推进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开展黄桶至百色段铁路前期研究,尽快形成连接北部湾、珠三角等地区的物流通道;向西依托沪昆客专贵阳至昆明段,构建经滇中地区通向东盟的便捷通道;向东加快建设贵阳至吉首客专并依托沪昆客专贵阳至长沙段,形成连接长江中游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通道。
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核心经济圈交通大数据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平台的出行与物流信息服务。提高特大城市交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智能化水平,共建城市群智慧交通服务平台。整合客运售票资源,推进客运联网售票,推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和跨地区综合客运枢纽“一票制”联程客运服务,率先推动核心经济圈不同运输方式联乘与城际间交通一卡通服务,着力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构建泛在高效安全信息网络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先进泛在无线网络,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
完善高速光纤网络。统筹实施城市群骨干网络优化、城镇网络覆盖工程及出省通道拓展工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覆盖程度,协同推进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提升骨干网络通信能力,推动建成全国信息交换枢纽和信息存储中心的核心区。积极争取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增设贵安新区骨干网络核心节点,支持贵阳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推进黔中城市群固定电话并网升位,实现通讯同城化。
构建先进泛在无线网络。加快4G网络及无线局域网建设,提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接入速率和服务水平。深入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实施贵阳全域、贵安新区等地中心城区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促进实现旅游景区、行政服务区域、核心商圈、交通枢纽、文体场馆等热点公共区域推广无线WIFI免费热点覆盖。推进城镇以及公路、铁路、地铁、机场、隧道等大型公共设施沿线4G网络连续覆盖。
共保信息网络安全。以加速网络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协调推进城际信息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落实电信运营企业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上的主体职责,积极提升行业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加强自律自治,形成协同高效的行业安全监管格局。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及产业化支撑水平,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融合,促进网络信息应急安全事件处置规范化,提高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城市群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启动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共建突发性灾害应急联动系统,实现多灾种预警应急平台的数据信息共享。
第三节 构建水利现代化体系
加快完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群水务协同管理机制。
强化供水体系建设。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核心,统筹黔中城市群水源工程建设和区域供水调配,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凤山、观音、宣威、文星等大型水库,加快解决跨区域供水问题;推进一批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科学实施引提水和河湖连通工程,新建引子渡水库提水、红枫湖水库与花溪水连通工程等引提水及河湖连通工程,解决重点产业区(基地)和城镇近期用水需求。完善城市供水系统,提高城镇集中供水普及率。加快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强既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暗河,将重要应急和备用水源地纳入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群水资源调配能力。建立完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城镇防洪和排涝等工程建设,提升重点城市、乡镇、企业的防洪排涝抗旱能力。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涝区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确保重点地区排涝能力逐步提升。强化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和水资源调度。积极构建核心经济圈水情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监测预警系统,促进多灾种预警应急平台数据信息共享,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