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贵州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贵州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3-30 11:06:06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贵州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全省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全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是坚守两条底线、生态成效最好的五年,是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发展使全省现代物流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1. 物流业规模明显扩张。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全面努力,全省物流行业规模不断提升,2015 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 1150 亿元,是2010 年的 1.96 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1% 左右。全省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 8.9 亿吨和 1392.5 亿吨公里,分别是 2010 年 2.2 倍和 1.6 倍。物流企业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物流行业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省拥有国家 A 级以上物流企业 27 家。
       2. 物流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全省开展了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水运建设三年会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攻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工作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2015 年贵州高速公路通里程达到5128 公里,是 2010 年的 3.4 倍,覆盖全省数十个百亿元以上级产业园区及风景名胜区、农业产业园,基本形成“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骨架,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 3037 公里,比 2010 年增长了 1035 公里,其中高铁(快速铁路)达 701 公里,形成连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的高铁大通道。龙洞堡国际机场已经升级为 4E 级,“一枢纽十三支”民用航空格局加快形成。乌江基本实现全程航运,内河航道里程达到 3664 公里,创造了贵州水运通江达海历史新纪录。
       3.物流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近年来,贵州结合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贵州省支持邮政普遍服务的意见》等一批规划及政策,进一步确立了现代物流业在全省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起物流发展的运行机制,物流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各市州提高了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及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发展。
       4. 物流企业发展明显提速。全省各类物流企业成长迅速,形成了覆盖整个产业链条、多层次市场主体,为进一步推进物流业发展奠定基础。贵州本地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截止 2015 年,贵州全省共有 27家物流企业通过 A 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其中 5A 级 1 家,4A 级 6 家,3A 级 19 家,2A 级 1 家。相比 2013 年 15 家 A 级以上物流企业,物流市场主体发展迅速。贵铁物流公司成为全省唯一的 5A 级物流企业,也被评为“西部百强企业”。贵州商储、穗黔物流、宁铁南昆物流、盘江运通物流已经发展成为 4A 企业。宅急送、中外运、传化、日通物流、嘉里大通、敦豪快递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贵州设立了分支机构。随着“互联网 +”行动计划与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出现了一批以货车帮为代表的、网络覆盖城乡、具有现代互联网思维的新型物流企业,带动了在物流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也借助先进物流技术,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5. 物流成本明显下降。随着全省物流发展基础条件、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一批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的强力推进,经济产业不断升级,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物流成本稳步下降。初步测算,全省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率由 2010 年的 22.5% 下降到 2015 年的 18.5% 左右。
       (二)存在问题
       全省物流费用总体偏高。“十二五”期间全省物流成本下降明显,但物流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仍偏高。2014 年全省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率仍高于全国 3.9 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周边的重庆、四川、广西、云南、湖南 1.5 个、1.8 个、4.2 个、0.5 个和 2.5 个百分点,主要行业的物流成本也远高于全国和周边省份。货运总费用比周边省份高出20—30%。货车空载率居高不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自动化装卸水平低,装卸搬运环节多,装卸搬运费用占社会物流费用的比重达到 5%,高于全国 2 个百分点左右。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尚不完善。全省铁路总体规模偏小,路网密度不高,密度仅为东部地区的 50%、中部地区的 66%,铁路复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3 个百分点;水路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南北盘江 -红水河高等级航道出省通道至今未打通。全省联接主要经济区域的大通道通达能力不足,如联接华东、华南和北部湾的川黔线、黔桂线在贵州境内的铁路运力处于基本饱和状态,铁路运力缺口较大,成本高,外省日均待发贵州装车在 2.8 万车左右,而贵州铁路卸车能力极限仅有日卸4 千车,远不能满足需求;贵阳广西重要的南下公路运输通道还不完善。省域内区域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节点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物流通道有待进一步完善。
       物流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高。全省物流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增值能力不强。物流业态仍是以运输、仓储为主的传统物流业,供应链服务、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高端增值业务较少,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发展还相对比较迟缓。全省国际物流发展缓慢,保税物流属于起步阶段,以保税仓储为主,物流金融、流通加工业务开展缓慢。全省物流外包水平低,供应链管理发展缓慢。公、铁、水、航空等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展多式联运市场发挥不充分,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三)面临形势
       实施国家重大战略要求贵州物流赶超跨越式发展。国家启动实施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大数据和互联网强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为贵州扩大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贵州物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为贵州打造现代物流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时代背景。国家实施大数据和互联网强国战略,为贵州省发展智慧物流提供战略支撑,为实现物流业的创新转型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贵州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促进大健康医药、山地农特商品,发展特色产业物流,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贵州完善物流大通道、构建现代具有贵州特色的物流产业生态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
       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要求贵州物流全面开放式发展。“十三五”时期,贵州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引进优质要素资源,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此战略指引下,贵州省的物流业都将面临重大的开放发展机遇。贵州可依托黔深欧、黔新欧等中欧班列,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开放合作;打通水运出省通道,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增强与港澳地区、东盟自贸区和南亚、美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加强与滇中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深入融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来看,贵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助力贵州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贵州物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贵州将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产业园区为载体、产业融合集成配套,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在产业体系的建设中,需要物流产业发挥支撑性功能,加快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多业融合,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价值。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能够促进生产与消费衔接,带动全省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促进全省产业升级转型,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增强贵州经济竞争力、实现后发赶超,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动能。
       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要求贵州发展智慧物流。随着全省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物流信息将逐步实现共享互通,物流业将进入以网络化、组织化、平台化服务为主的发展时代。“十三五”时期,贵州的物流业与大数据均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二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互联网+”高效物流可实现利用互联网实现物流信息和供需信息的互通共享,促进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快速集聚未来五年,贵州省的物流智慧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物流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供应链管理将逐步实现,产业要素供给成本将不断下降,从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 , 以建设局合理、便捷高效、功能完善、安全有序的物流空间网络体系、物流通道体系、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信息体系、多式联运体系“五大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把物流产业培育成贵州省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全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物流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格局。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调控、政策调节、市场培育、秩序维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跨界融合,联动发展。发挥新兴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物流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现代物流理念,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发展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服务。积极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平台、邮政寄递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快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联动发展,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集约优化,协同统筹。科学合理依据各地产业特色、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重点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加快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区域物流网络,实现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带动全省物流业发展能级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物流产业跨越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开放式要素配置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现代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的市场体系,更好发挥物流枢纽城市的服务功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构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的重要物流枢纽,积极推动物流产业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提高物流业开放水平。
       (三)定位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畅通省内、贯通国内、对接国际的“两轴六廊”物流通道网络,构建形成“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集聚、多点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和“一主、一次、八枢纽、多节点”的物流节点城市空间布局。贵州省成为西南地区智慧物流枢纽、西部优势产业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现代物流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国绿色物流创新发展基地。
       到 2020 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 189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0.5%,占生产总值比重 10.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到 16%左右,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社会物流总额达到 5.94 万亿元;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 10.95 亿吨;邮政业务总量 74 亿元,年均增长率17%,其中快递业务量超过2亿件。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争取达到50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达到 3—5 家。

       三、构建空间网络体系
       按照在重要交通枢纽和重点产业区域强化物流节点配置的原则,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贵州省物流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针对各市州区位、交通、产业等条件,依据物流发展需求预判,构建形成“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集聚、多点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和“一主、一次、八枢纽、多节点”的物流节点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全省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促进区域物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构建 “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集聚、多点支撑”空间布局
       一核驱动,贵阳大都市物流圈是以贵阳市为中枢,以贵安新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安顺市为枢纽,以黔南州龙里县为支撑的全省物流发展核心区域,发挥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集聚优势,建设西南智慧物流枢纽的重要基地、西部地区外向型商贸物流集聚式发展中心。该物流圈内部由贵阳市域快速铁路、贵安高速连接,对外通过公路、铁路、航空多种交通方式形成全省交通枢纽。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服务模式创新、社会效益显著的新兴物流业态,包括物流总部基地、医药物流、快递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大宗物资铁路物流、农特产品物流、铝深加工制品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航空物流、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会展物流、进出境快递等业态。
       两轴拓展,沿主要物流通道,形成横、纵两大物流发展轴,延伸贵阳大都市物流圈对周边的物流辐射能力,是贵州实现物流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支撑。纵轴(南北物流发展轴)是贵州连接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珠江 - 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是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联系东盟、大洋洲的重要物流发展轴。该轴主要依托渝黔铁路、渝黔快速铁路、黔桂铁路、黔桂铁路复线、贵南高铁、兰海高速、银百高速构成,贯通遵义、贵阳、都匀物流枢纽。横轴(东西物流发展轴)是贵州连接滇中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北美和南美各国的重要物流发展轴。该轴主要依托沪昆高速、沪昆铁路、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南昆铁路构成,贯通六盘水、毕节、安顺、贵阳、凯里、铜仁物流枢纽。
       四区集聚,形成集聚合力,加快内部产业集聚,“四面开花”释放对外辐射能力,支撑贵州建设西部优势产业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和中国绿色物流创新发展基地。黔西北物流集聚区包含毕节市、遵义市,以遵义、毕节为枢纽,遵义习水、正安、桐梓、湄潭,毕节大方、织金、威宁为节点,形成连接川渝、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北辐射的区域物流组织和服务中心。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利用赤水港、遵义港发展能源化工原料、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产品多式联运,建成全省物流向北开放门户;依托产业优势,形成贵州特色优势轻工产业的重要物流组织中心;发展商贸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和跨境物流、保税物流。黔东北物流集聚区包含铜仁市,以铜仁市为枢纽,碧江、德江、沿河、思南、玉屏为支撑,形成连接长江经济带,融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东北辐射的区域物流组织和服务中心。黔东北物流集聚区要紧握千万吨铁路货场新建机遇,发展大宗物资铁路物流、公铁多式联运;发挥乌江沿线港口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形成贵州与长江经济带水运衔接的重要物流枢纽;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工业供应链物流、食品医药物流、石材物流等;发展商贸物流,推动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发展,建成全省物流向东开放门户。黔东南物流集聚区包含黔南州、黔东南州,以都匀、凯里为枢纽,以黔南州福泉、瓮安、贵定、独山、罗甸,黔东南州榕江、从江、黎平为支撑,形成连接两广、对接东盟地区、融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东南辐射的区域物流组织和服务中心。黔东南物流集聚区依托磷化工产业基础,发展化工产品物流、工业供应链物流;依托资源禀赋和高铁经济带沿线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农特产品电商及快速物流,建成全省物流向南开放门户。黔西南物流集聚区包含六盘水地区和黔西南州,以六盘水市、兴义市为枢纽,六盘水盘县、水城,黔西南州兴仁、望谟、册亨为支撑,形成连接云南、融入中印孟缅、中老马泰新地区对西南辐射的区域物流组织和服务中心。黔西南物流集聚区具备良好的能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矿产品生产性物流服务,同时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开展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等增值业态在南北盘江沿线重要港口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发展煤炭、建材、化工品、粮食、石材等大宗商品物流;依托气候和自然条件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等业态。
       多点支撑,全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一主、一次、八枢纽、多节点”的四级节点网络结构。其中“一主”为贵阳市,“一次”为遵义市,“八枢纽”为贵安新区、安顺、铜仁、都匀、凯里、兴义、六盘水、毕节,“多节点”为遵义习水、正安、桐梓、湄潭,毕节大方、织金、威宁,黔南州福泉、瓮安、贵定、独山、罗甸,黔东南州榕江、从江、黎平,六盘水盘县、水城、钟山区、钟山经济开发区,黔西南州兴仁、望谟、册亨,铜仁市碧江、德江、沿河、思南、玉屏等重点县为物流业发展节点。
       (二)加强“一主、一次、八枢纽、多节点”节点城市建设
       贵阳市作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城市,着重发展附加值高、创新型的物流业态,引领全省智慧物流发展,争创全省现代物流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新高地。
       遵义定位为全省物流发展的次核心城市,争创全省西部优势产业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发挥遵义连接贵州与成渝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申建遵义综合保税区,发展多式联运物流、特色轻工产品(酒、茶、特色食品)物流,提升商贸物流、快递物流等服务能力。
       八大物流枢纽分别为贵安新区、安顺、铜仁、六盘水、毕节、都匀、凯里、兴义。贵安新区作为贵阳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区内产业特色,着重发展保税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建设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安顺定位为贵阳大都市物流圈的支点城市。着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产品物流,发展服务黔中经济区的商贸物流,打造黔中地区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发展石材产业物流。铜仁定位为武陵山区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依托“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经济走廊,积极发展资源性商品物流、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医药物流等。六盘水定位为贵州传统资源型商品物流转型试点城市及贵州西部外向型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绿色、高效物流,支持六盘水地区进行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宗资源产品交易中心,发挥“凉都”气候资源优势做大商贸物流,挖掘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农产品及冷链物流。毕节定位为黔北物流集聚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立足毕节资源和产业特色,发展绿色资源型商品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粮食物流等,扶持内陆港建设。都匀定位为形成贵州连接北部湾、珠三角与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流枢纽。依托高铁经济带建设优势,发展商贸流、电子商务物流,发挥毗邻贵阳优势,发展快递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依托特色农产品和医药产业优势发展大健康医药产品物流。凯里定位为贵州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物流枢纽。发挥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优势,建设成为东联湖南、南通两广的内河航运中心和工业产品配套物流节点城市,积极发展资源型商品物流、农产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兴义定位为黔滇桂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发挥兴义能矿资源、环境优势,依托兴义空港经济区、兴义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义龙德卧内陆港建设,发展资源性商品物流、航空及保税物流、特色农产品物流、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品物流。
       多节点是以遵义习水、正安、桐梓、湄潭,毕节大方、织金、威宁,黔南州瓮安、福泉、贵定、独山、罗甸,黔东南州榕江、从江、黎平,六盘水盘县、水城,黔西南州兴仁、望谟、册亨,铜仁市碧江、德江、沿河、思南、玉屏等重点县为全省物流业发展节点,对全省重要物流枢纽形成有力补充。
       (三)建设一批全省重点物流园区
       加快传统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支持园区基础建设及管理升级,从传统物流园区向“平台型”现代物流园区转型,加快现代化立体化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周边公路、铁路配套,推广使用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全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对节点城市功能定位,在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及重点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货运型、商贸型、生产服务型、综合型等各类物流园区。
       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工作,制定出台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评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开展对物流园区分类及等级评定工作,由省物流主管部门组织认定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并予以大力扶持。对列入国家、省级示范的物流园区,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并由省服务业引导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四、打造物流通道体系
       (一)形成“畅通省内、贯通国内、对接国际”的物流通道网络着力构建空中、陆路、水域立体物流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口岸公路、内河水运、航空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托“三环八射”铁路网、“六横七纵八联四环线”高速公路网络、“一枢纽十六支”机场布局,打通出省水运通道,形成“两轴六廊”的物流通道。“两轴”为贵州省的国际物流通道,主要承接贵州与“一带一路”地区、东盟、美洲等国际物流;“六廊”为六条次通道,主要作为区域物流通道,未来将逐步疏解两轴物流通道的压力。
       (二)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货运场站建设在公路、铁路、内河码头、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物流组织场所,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提升贵州物流产业对内集聚、对外辐射能力,增强贵州作为西南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的重要地位。在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站场建设一批客货综合运输节点,建设完善空港设施,加快航运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邮政寄递和快递物流分拣设备运用,加快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快速高效的集疏运体系。

       五、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一)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
       鼓励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服务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供应链金融、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的能力,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引导传统物流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国际物流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培育形成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充分发挥省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的网络优势,引导其与电商企业特别是农村电商企业深度合作,支持邮政、快递企业设置村级邮(快)件接收场所,开办农村配送站,支持特色村庄和商户开展“农村网店”,建成普惠城乡的服务体系。加速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全省物流大数据平台在传统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运用。
       (二)发展物流新兴业态
       鼓励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等新兴物流服务,用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物流服务满足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依托 “1+7”重点开放平台,鼓励全省各市州依据本地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对口岸、保税仓等功能提升,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为争取设立中国(贵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支撑。加大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提高仓储自动化程度,促进快递企业探索与社区商业、便利店、连锁超市联动,提高“最后一百米”服务能力。扶持重点农业生产地区建设产地预冷库、冷库、冷藏运输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积极协调交通、公安等部门,解决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装卸难”问题,鼓励超市、药店、万村千乡配送店、新网工程店等网络化经营的商贸流通企业独立拓展或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展城市配送服务,引导商贸流通等企业对设施资源进行改造提高共享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物流服务效益。
       (三)强化物流行业信用建设
       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结合物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信用记录建设,逐步形成覆盖物流业所有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信用信息档案。推动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物流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对守信企业的奖励,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形成司法性、行政性、行业性、市场性惩戒,对违规失信的物流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的惩戒方式,依法实施联合惩戒。积极创建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国家 3A 级以上物流企业,建立重大物流企业认定机制,认定一批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作用。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本地物流企业重组,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集团企业。

       六、强力推进信息平台体系建设
       (一)搭建省级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依托云上贵州政府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及邮政快递、仓储等行业物流信息,建设基于“云上贵州”数据交换平台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打造省级智慧物流云,提供省域交通、物流、仓储、配送等公共信息服务,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
       (二)建设物流园区信息共享平台
       推广第三方物流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在物流园区的运用,通过对入驻园区企业、货主、司机、货车等相关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提供物流信息交易、物流设备交易、物流项目招投标、物流业产权转让、企业并购、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便于政府准确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支撑贵州打造西南地区智慧物流枢纽。
       (三)推广智慧物流平台在企业运用
       推广全省智慧物流平台在相关企业的应用,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减小交易风险。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扶持在物流领域的创业创新型物流企业,依托智慧物流平台功能,通过数据驱动物流,实现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的供应链管理,通过智慧物流信息化手段推动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大力建设多式联运体系
       (一)推动多式联运设施和示范建设
       大力推动公铁联运,实现公铁货流无缝衔接;发展铁路班列,推进“黔深欧”等铁路班列常态化运营;依托双龙临空经济区推进空陆联运设施建设,适时开通与空运接驳的陆路班列,积极推动空陆联运发展;依托乌江、清水江、南北盘江 - 红水河、赤水河沿岸港口,加快大宗物资水陆联运发展。鼓励发展多式联运联盟,重点鼓励支持多式联运参与各方以资产为纽带,集中优势成立经营联合体,培育多式联运骨干龙头企业,探索创新多式联运全程组织服务模式。支持贵铁物流、瓮福集团、长和长远等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黔金叶物流公司等公司建设甩挂运输试点。
       (二)优化货运结构和集装化运输方式
       打通关键铁路和水运通道,适当调整全省货运结构,在全省交通干线及走廊推行货运班车,利用高铁、城际铁路建设契机,研究铁路快件物流班列,提高铁路零担市场份额。推进大宗散货公铁水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货物运输“一票到底”;推行标准化包装、小型集装箱等,积极探索以海运集装箱为标准载荷单元的公铁水联运体系。积极推动公铁联运、水陆联运、空陆联运物流信息服务,对接全省物流信息平台,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服务衔接的组合优势,提高对外、对内辐射运输的能力和效率。

       八、重点工程
       (一)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黔西南州宜城物流园、铜仁现代医药物流园、大龙黔东物流园等 40 个重大项目。
       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围绕贵州能矿资源、轻工、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大制造企业主辅分离推进力度,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剥离设立专业物流公司或外包物流业务,再造企业内部流程,开展社会化物流业务。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启动实施一批联动发展试点项目。支持贵铁物流、穗黔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供应链服务。
       加强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整合。积极引导和促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制造业集聚区释放物流需求,统筹规划集聚区内部物流系统。围绕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园区用地节约、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等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倡导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新增规划建设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要面向周边制造企业,提高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规划建立一批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区中园”,搭建商贸、物流、会展、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强化公共信息服务,为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
       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鼓励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支持制造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对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的全程计划和物流管理,积极发展集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产成品包装销售、售后零配件对应维修于一体的全过程供应链物流。提高物流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发挥物流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
       (二)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中航天西南煤炭交易中心、滇黔桂煤炭交易中心、西南石材交易市场等 37 个重大项目。加强资源型商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主产区集运中心、中转地储配与转运中心、消费地接卸中心建设,依托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的生产基地,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及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完善以铁路运输和短途公路运输和以铁路水路联运的物流通道网络,逐步完善集运、中转联运、储配等基础设施,强化物流枢纽、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发展资源型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依托资源型产品产业链条开展各类物流金融服务,推进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储备基地合作;积极支持鼓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在完善现货交易、合同交易基础上,积极开展网上交易、中远期交易、期货交易、现货连续交易等。鼓励支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准则及配套物流服务,打造大宗商品仓储、分拨、交易中心,促进大宗商品物流与金融相结合。建设全省煤炭物流体系。重点支持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地区煤炭物流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适当引进国外煤炭及矿石,构建集国内外煤炭、矿石等资源型产品储配及交易市场,大力支持贵州煤炭产业走出去,重点服务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周边煤炭消费市场。
       (三)农产品物流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贵阳花溪农产品物流中心、遵义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国辣椒城综合物流园、关岭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方天麻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龙里双龙农产品物流园、盘州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123 个重大项目。
       着力发展大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冷链物流设施。提供仓储(冷藏)、运输、信息、交易、配送、加工、商贸等一体的现代化、网络化、便利化的农产品服务,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建设。改造老旧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初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平台,引进国内有影响力交易平台。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 无线射频识别 )、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支持冷库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鼓励建设节能型冷库。制定促进冷链运输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冷链运输物流服务水平。推动特色农产品冷链建设。支持大型生猪企业改造屠宰生产流水线及温控设施,提高屠宰现代化水平。推广冷藏运输车辆和质量工程监控技术,推动零售环节超级市场、大卖场冷柜销售方式,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形成“无缝化”连接冷链物流体系。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连锁企业为依托发展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等冷链设施。鼓励企业进行设施设备升级、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提高果蔬预冷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加工包装冷链保鲜技术和温控技术,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商品质量追溯管理。支持重点特色和优势农产品产地设立低温保鲜库。
       推进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跨区域散粮物流通道,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根据全省粮食的流向和流量,加强流出地区散粮发运能力和流入地区散粮接卸能力建设,完善重要节点散粮中转设施。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加强粮食产销地区合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鼓励大型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
       (四)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贵阳华丰商贸城、遵义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毕节农村淘宝物流园、凯里苏商物流园、安顺黔中商贸物流中心等 48 个重大项目。
       加强配送节点建设。在重点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用型货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城市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站点三级网点,优化车辆通行环境,创新城市配送模式。深入推进贵阳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发展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和邮(快)智能自提柜、智能包裹箱的建设。加快建设龙里贵州快递物流园区、安顺黄果树川渝快递园区,遵义、安顺、毕节邮(快)件分拨中心等城市配送中心,支持城市公共配送末端网点和配送车辆停靠、装卸作业场地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多种配送模式。支持城乡连锁商业超市配送扩展社会服务功能,满足周边乡镇物流配送需求。积极发挥邮政、供销社等部门农村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直达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推进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
       (五)物流标准化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贵阳普天信息通信服务产业园、普洛斯(贵阳龙里)现代物流园等 27 个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物流行业国家标准应用。贯彻落实《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强化标准推广实施。重点推进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及循环共同体系建设、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物流信用标准体系、物流信息标准化等相关物流标准化工作。扶持一批支撑全省重点产业发展物流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强物流标准化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和普及推广,提高物流标准化服务水平,降低全省物流成本。
       支持特色行业地方物流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重点物流领域各环节标准对接。支持重点物流企业联合物流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制定具有与国内外标准对接,地方特色的物流行业标准,推动物流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培养发展物流团体标准,鼓励具备资质能力的各类社会团体法人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标准。加大物流标准化地点、示范和培训、宣贯工作。依托贵州大数据产业,积极研究制定物流信息标准等技术在粮食、医药、冷链、大宗物资、邮政和快递等重点领域的物流应用标准,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等新兴商务模式下物流信息应用规范等。
       积极参与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修订。贵州地处我国大西南地区,物流行业运作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代表性,在“十三五”期间,在全省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类、通用类、专用类中各行业的物流标准制定和修订,探索适应西南地区物流发展的行业标准。建立全省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建立贵州省物流标准化示范企业、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机制,选取部分基础较好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全省物流标准化综合试点。调动企业在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动重点物流企业参与国家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试点工作,围绕物流关键设施设备、运营模式,在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中,同时,选取部分物流关联度高的行业和物流聚集度高的节点城市,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提高物流效率。
       (六)应急物流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西南粮食城、贵州省级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交易中心、龙里县应急物流园、义龙试验区粮油仓储物流园区、仁怀粮食仓储物流园、贵州物资储运总公司物流中心等 11 个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完善应急物流机制。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则,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化应急物流综合协调领导机构,并在相应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下,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应急物流工作模式。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充分发挥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系统效应,完善省级应急物流预案和应急通道机制,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和法律机制,提高应急物流实施效率。
       培育扶持应急响应企业。建设全省应急响应物流企业名库,选择纳入一批规模、技术装备、服务等均满足条件的物流企业,作为全省应急物流的骨干企业。对纳入应急响应名库的企业予以一定的事后资金奖励,保证其提供服务的及时有效,激励其更好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应急物流网络体系。推动建设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库,在贵阳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库,同时在各市州相应建立省级代储库。
       结合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按类分等建立应急运输队伍,增强保障作用。初步形成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完善粮食、食盐、猪肉、医药等重要物资储备中心及调控体系。
       构建应急物流信息网络。构建应急物流信息网络,提高应急物流信息化的程度。通过构建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全面、响应迅速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将应急物流所涉及到的各政府部门、物流中心、企业囊括其中。同时使应急物流信息网络与政府相关的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效衔接,做到充分的信息共享,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体系,成为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有力信息支撑。
       (七)区域对外合作工程
       重点推进实施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遵义新舟机场等空运口岸,黔深欧班列、铜仁思南水运口岸、贵阳综保区电子口岸等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区域间物流合作机制。牢固树立主动开放、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的新理念,逐步清除物流业发展的行政壁垒,为区域物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深化黔渝、黔湘、黔川、黔桂、黔滇等区域合作,建立健全与重庆、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周边省份的跨省区物流协作组织,促进区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深化新一轮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与广西北部湾、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港口合作,推进北海贵阳港等“飞地港”建设,与重要港口合作建设贵州内陆港,形成便捷的对外物流服务体系。制定结合产业、贸易和物流的整体解决方案,促进物流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增强物流服务周边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的能力。
       打造物流对外合作平台。全力推进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遵义综合保税区等一批保税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一批贵州物流对外合作平台,成为促进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有力支点。支持有条件地区申请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形成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申报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推动黔深欧、黔深日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加快形成贵州与东盟、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区域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
       (八)绿色物流工程
       重点推进智能仓储、城市货的、城际配送联盟等项目建设。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积极推广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等专用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加强对现有运输车辆的养护监管,使用清洁燃料,减少能耗及尾气排放。在城市配送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扶持绿色物流新型组织方式。在全省重要节点城市试行“城市共同配送班车”、“城际货物快运列车”、“电商班列”等模式,降低汽车的空载率、发挥铁路绿色环保运输优势,扶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业态,加快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探索设立绿色物流平台。积极探索省内运输、配送路线优化,支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现象。在全省智慧物流平台框架下,构建绿色物流子平台,集合工业品和生活物资的回收站点、集散中心、废旧物资加工企业等相关资源,打造废旧物资网上交易平台。建设由“社区回收点—废旧物资集散中心”为支点的居民生活回收网络;打造“工业企业回收点—工业园区回收中心—城市工业品回收物流园区(中心)”三级工业品回收网络,利用绿色物流平台形成“回收—集散—再加工利用”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发展模式。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服务
       进一步发挥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强化省现代物流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完善物流业重大推进事项会商协调机制,加强对物流业相关规划、重大政策、企业发展、物流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物流资金整合等的指导协调。各市州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强协作配合,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引导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
       进一步简化审批制度,在确保企业运营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依法清理前置审批事项,取消对物流企业资质违法增设的审批条件、审批环节,探索建立物流领域的“负面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行为。
       规范行业行政管理,深入开展收费公路违规行为及不合理收费的专项治理,加快推动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公路罚款收缴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罚款网上或代办点缴纳罚款,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物流市场专项清理整顿,打击超限、超载、“三无”车辆,加大对物流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规范物流企业经营行为,努力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三)加快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交通、公安、商务、工商、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健全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依托行业(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和贵州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采集平台,不断完善企业公共信用信息记录。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结合物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信用记录建设,逐步形成覆盖物流业所有法人单位和个人经营者的信用信息档案。依法将物流企业登记备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贵州)集中向社会公示。推动物流企业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对守信企业的奖励和对失信企业的惩戒。
       (四)健全物流统计体系
       落实国家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社会物流部门统计制度,整合重点物流企业统计、部门物流统计、行业市场调查,统一统计指标口径,优选调查企业样本,制订科学的物流统计报表,做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业增加值等指标的统计核算工作。按年度发布物流统计分析报告和全省物流业年度发展报告,及时准确反映我省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       加强企业统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统计质量。强化物流数据监测,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为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五)创新政策保障措施
       完善落实物流业发展用地政策,对符合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物流节点以及重点物流企业项目建设所需用地,以及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项目用地,优先合理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并执行工业用地相关政策。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快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
       统筹省级各个领域用于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将我省规划的重大物流项目纳入国家现代物流业重大工程包,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各地积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积极探索通过设立物流产业基金或子基金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加快推广 PPP 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我省物流通道、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上市挂牌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鼓励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方向的重点物流项目,并积极参与重点物流企业重组、并购。
       (六)培育引进物流人才
       通过举办“人才博览会”专场招聘会、落实“校省合作”协议等人才交流活动,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在政府特贴、博士后流动站点及“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等申报评审认定工作中对现代物流业予以倾斜。做好现代物流业高层次人才绿卡办理等相关工作。依托省内大中专院校,积极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流产业人才,满足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
       (七)保障规划落实实施
       将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列为省委省政府重要督查事项,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管理进行考核,加强物流政策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力度,梳理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已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列出清单,按季度开展督查,逐项落实。
       建立贵州省现代物流重大工程项目库,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
       建立健全物流项目联系和服务制度,各地要加大对在建和已建成未投运物流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加大土地、资金、水、电、气等生产要素落实,每季度开展专项协调。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国土、城乡建设、环保、银监等部门建立现代物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和绿色审核通道,加强横向联动、有机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篇:贵州省发展冷链物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下一篇:贵州省“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