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优势聚资源、以融合带发展,着 力构建以“医、养、健、管”为支撑,特色鲜明、互动融合的 大健康产业链,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 年,初步核算,全省大 健康产业产值过千亿元,增速超过 20%。医药工业总产值 384.13 亿,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 324.65 亿元, 占全省医药总产值的 84.5%。累计获得药品批准文号 2329 个。单品种年销售额上亿元的药品品种 46 个,苗药销售产 值超过 150 亿元,是全国销售最大的民族药。中药材种植面 积达 546.83 万亩,总产量 181.04 万吨,太子参、石斛、薏 苡、刺梨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新增社会办医疗机 构 129 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 30.7 张,来黔游 客中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游客达 1.18 亿人次。
——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 年,全省共有医药企业 170 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46 家,5 亿元以上企业 11 家, 10 亿元以上企业 6 家;上市企业 13 家,其中主板上市 6 家。 益佰、百灵、健兴等 14 家企业跻身全国医药 500 强企业, - 2 - 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华大基因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已落 户贵州,“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 局初步形成。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已建成益佰医药工业园、乌当 医药产业园、修文医药产业园等医药园区 6 个,园区入驻企 业 79 家,占全省医药企业的 45.1%,贵安新医药产业园等 一批园区加快建设。以益佰、乌当、修文等医药产业园为重 点的“贵阳新医药产业圈”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贵阳、贵安 新区、遵义为重点的“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等健康养生产业 集群初具雏形。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梵净山大健康医药 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贵安新区、乌当区等 10 个大健康医 药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加快建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研发支撑有力,全省中药 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 59 个,科技创 新人才团队 19 个,人才基地 9 个。全省有药品独家品种 336 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154 个。坚持推动大健 康与大数据融合创新,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正式挂牌的互联网 医院“39 互联网医院”,初步建成“医疗健康云”、“食品安全 云”、“检测云”、“心电云”和“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互 联网+肿瘤诊疗服务平台”的大健康数据“四云两平台”。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新医药产业 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和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系列规划和 - 3 - 政策措施,以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全方位 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精心谋划建立总投资 2100 亿元的“6 个 50”重点工程滚动项目库,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大 的项目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医养结合、康养融合、互联网医 疗等新机制和新模式,从体制机制上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市 场活力。 二、发展优势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一块适宜人类居 住和休养生息的风水宝地,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天然” 优势。
——生态优势优越。贵州山水延绵、山水相依,青山绿 水相映,入目皆是胜景,被誉为天然“大空调”、“大氧吧”、 “大公园”,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 50%,草原总面积 428.7 万 公顷;空气负氧离子丰富,森林负氧离子达 600—3000 个/ 立方厘米,瀑布附近负离子高达 40000—100000 个/立方厘 米,溪流、跌水旁的负氧离子 1000—10000 个/立方厘米左 右。市州中心城市水质达标率为 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 率高于 90%。贵州纬度 适宜、海拔适中,地处 北纬 24°37′—29°13′之间,正处于有利于成长发育和长寿养生的 优质生存区间;地处最适合人类生存、人体对大气压感觉最 佳位置的 500 米到 2000 米海拔高度,有较为宽广、有助于 新陈代谢加快的海拨 1500 米区域。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 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15℃左右,一年中大 部分时间是处于凉舒适、舒适、热舒适三个等级。一年四季 - 4 - 微风拂面、空气湿度适宜。省会贵阳市连续十年被评为“中 国避暑之都”,六盘水市拥有“中国凉都”的称号。
——资源优势突出。贵州是“生物王国”、“百草之乡”, 享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良药”的美誉,素有“天然药物宝 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 之一,全省中药材品种资源 4852 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 数的 40%,居全国第 2 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 363 个重点品 种中,贵州就有 326 种,占 88.1%。贵州温泉地热储量丰富, 已普查登记的温泉(地热)类资源单体 203 处,拥有世界三 大氡泉、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的息烽温泉。贵州 17 个世 居少数民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间健康养生文化。苗族“药 王节”、布依族“六月六”、水族“端节”、瑶族“盘古节”等民 族传统节日中都包含着各类健康元素。以温泉保养、疗养为 目的的汤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瑶浴保健等民族民间保健 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众多自然信仰、禁忌习俗、节庆活动、 饮食习惯,都渗透着“天人合一”健康养生理念。
——区位优势显现。贵州省地处西南内陆,北邻成渝, 东南与珠三角相连,西南经云南、广西与中南半岛相通,周 边地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跨越 式发展,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路网结构日益完善,全 面进入“高铁时代”,铁路里程和高速铁路里程分别突破达 3000 公里和 700 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5000 公里,成为 西部第 1 个、全国第 9 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通航机场 实现 9 个市(州)全覆盖;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交通条 - 5 - 件大幅改善,特别是国家批复实施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 试验区带来重大机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集 聚,贵州正迅速从过去封闭的内陆洼地向开放的内陆枢纽转 变,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夯实了基础支撑,贵州大健康产业发 展的步伐正越来越快。
第二节 发展形势 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拥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内部动 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机遇与挑战并 存,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环境中,在成本攀升、 价格受限的双重挤压下,客观上要求我省大健康产业拓展发 展视野,创新发展思路,最大限度的将传统优势资源转变为 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 大贡献。
二、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全球产业变革,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 新机遇。“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 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21 世纪生命科学技 术不断取得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 打印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 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跨界融 - 6 - 合,加速催生了基因检测、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个体化治 疗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人类健康需求提供了新手 段、新途径,正加快重塑全球健康产业价值链体系,将有利 于引爆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 期。
——从国内看,健康中国战略,对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出 新要求。国家对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人民健康放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大健康作为大战略。十八大明确提 出了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国民健康政 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 目标,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对健康产业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 署,更加凸显了国家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 心。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更对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更高要 求,把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现代化建 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 2030”规 划纲要》发布实施,为未来 15 年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 供了行动纲领,必将成为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 力。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必 须全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从我省看,贵州机遇叠加,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拓展 新空间。当前,贵州已进入高铁时代,开启了大数据时代, 迎来了大众旅游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面临建设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 - 7 - 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建设国家生态 文明试验区的要求我省必须依托独有的生态、气候、区位优 势和特色资源,建设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大健 康产业。经过“十二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正 在叠加释放,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 改革、创新、开放、政策等叠加优势有利于聚集大健康产业 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大健康产业加快发 展带来基础保障和强劲动力,也将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释 放更大服务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利于我 们厚植发展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面临挑战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大健康产业横跨三次产业,覆 盖面广、产业链长,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广阔市 场前景的激励下,世界保健巨头已纷纷将触角伸进以中国为 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内不少省市更是不甘人后,纷纷争 抢发展先机,先后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发 展,上海、浙江、广州、深圳、成都、青岛、苏州、泰州等 地较早建立起相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发展大健康 产业的先行区,并在医药化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方面 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周边省区市亦有利用生态、绿色、养 生等理念抢占大健康产业市场,纷纷制定相关战略规划、行 动计划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地区之间竞争态势趋于激烈, 对我省发展大健康产业带来一定压力。
——自身发展存在不足。当前,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 薄弱环节与不足。一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供给能力不强, 与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省大健康产业覆盖一、二、 三产,但产业发展仍不充分,大多处于点状、局部的发展状 态,质量品牌意识弱、聚集发展效应差,融合发展不够,多 为“单打独斗”,缺乏产业间的联系与整合发展,医疗、养老 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与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要求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与产业发展要求 还不相适应。大健康产业市场主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 且企业小而散,缺少大企业、大集团以及龙头品牌企业。目 前全省 170 家医药企业中,进入全国医药 500 强的企业仅有 14 家,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 6 家,医药制药行业 上市企业仅有 6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仅有 7 家,这与发展大 健康产业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三是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能力 较弱,与产业迈向中高端还不相适应。目前,全省高技术医 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大健康产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优质医 疗卫生人才、老年护理人员、高层次科研和经营管理专业人 才严重不足。由于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滞后以及人才 技术缺乏等因素,我省大健康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 开发与转化能力较弱。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与产业发展体 系还不相适应。各级政府和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大健康 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有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有的 - 9 - 配套政策措施还跟不上。资源配置还不完善,政策没能最佳 叠加,形成最大合力。政策力度不小但形成合力不够。同时, 产业发展中的“弹簧门、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行业审批 与管理主体多元,多头管理与缺位错位管理仍然存在。